新浪安徽 资讯

“答好创新之问 滁州奋勇争先”之县市区篇|中新苏滁高新区:以创新攀高向新 用实干走在前列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梁言顺着眼安徽发展全局,系统提出了7个方面47个创新之问,向全省发出了以创新开路、靠创新破局的奋进强音。滁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强化整体谋划,研究制定七大专项行动方案;强化全域推进,组织各县(市、区)和园区、市直相关牵头部门、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同题共答;强化动员部署,市委召开七届九次全会,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创新突破、创先争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中新苏滁高新区:以创新攀高向新 用实干走在前列

江淮潮涌,创新澎湃。省委提出的“创新之问”,是关乎安徽长远发展的关键命题,是引领全省上下创新突破、争先进位的行动号角。

作为滁州服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中新苏滁高新区深刻认识到,答好“创新之问”,不仅是落实上级部署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园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部署和市委“走在前列、争当样板”的要求,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誓在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创新竞赛中勇立潮头、抢占先机,奋力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和“探路者”。

深化认识、勇担使命,以更高的站位引领创新

对中新苏滁高新区而言,创新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和发展责任,是投身创新实践最根本的驱动力。

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活力之源,根植于战略擘画与成功实践。中新苏滁高新区应改革而生,因创新而盛。回溯2011年,基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高层共识,苏皖两省携手,创造性地将苏州工业园的先进理念、开发模式、管理经验与滁州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政策环境深度融合,开启了“跨省共建、复制升级”的崭新探索,实现从田野乡村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的跨越,先后被纳入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践证明,“复制不照搬、继承更创新”的思维,深度“融长”、借势登高的路径,是园区发展的活力源泉。创新,已成为中新苏滁高新区最鲜明的标识和最强大的基因。

创新是应对挑战的破局之钥,立足于区域竞争与内在需求。当前,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围绕科技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生态和创新体系的竞争。针对中新苏滁高新区在产业层次、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短板,必须以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韧性;以创新突破要素瓶颈,拓展发展空间;以创新集聚高端资源,构筑核心优势。这不仅是响应省委号召的实际行动,更是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创新是走在前列的奋进之道,着力于现实基础与未来目标。今年1至7月,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11.7%、170.6%,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数和省研发中心获批数均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75%。立足良好基础,中新苏滁高新区更需放眼长三角乃至全国坐标系,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以创新的“加速度”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强动能”,这是该园区决胜未来的不二法门。

聚焦重点、靶向发力,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创新

面对创新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中新苏滁高新区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构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协同高效的实施路径。

筑牢“项目+人才”根基,夯实创新基本盘。高质量的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是创新体系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园区坚持“双轮驱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决战决胜120天”攻坚行动。项目招引突出精准化与高质量,抢先构筑平台招商新兴板块,高标准构建招商场景资源库和产业谱系,力争全年招引项目超40个、30亿元以上项目2个。人才建设坚持引育留用并举,拓宽引才渠道、创新柔性机制,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领军企业”成长机制,确保全年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占GDP比重达8%、增长25%。

畅通“转移+转化”血脉,打通创新循环链。中新苏滁高新区充分发挥省际合作优势,着力破解转移转化瓶颈。深化区域协同,推动与苏州工业园区在科创政策、产业协作等深层领域拓展合作,探索“研发在外、转化在苏滁”模式,构建紧密协作“创新共同体”;积极重启干部赴新加坡培训项目,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强化中试熟化,搭建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降低转化风险;成立平台基金公司,发展科技金融,完善技术经纪等专业服务;持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投促落,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延伸“存量+增量”枝干,织密创新产业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领跑”、未来产业“播种”,全力培育新的产业优势、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据悉,中新苏滁高新区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创新支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围绕合成生物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强化“链主企业+配套集群”模式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集群发展,打造新增长极。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低空具身智能”等新赛道,重点扶持百度、明晟等领军企业,全力打造全市人工智能集聚区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厚植“政策+服务”土壤,营造创新优越环境。园区持续深化“双对标”行动,致力于打造对标长三角一流、优于周边的营商环境。针对企业不同规模、所属行业和发展阶段,开展“一对一”政策测算和解读,“手把手”指导申报,加快兑现进度,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强化要素保障,升级“园区e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一网通办”“免申即享”等便利化措施,丰富“政策计算器”功能,高频次举办“链上苏滁”、银企对接等活动,提升企业获得感。超前布局高端服务配套,坚持投资于人、服务到心,增强园区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

系统集成、全域思维,以更强的合力保障创新

回答好“创新之问”非一日之功,需树立系统观念,汇聚各方力量,坚持久久为功,形成全域创新、全速创新、全员创新的生动局面。

激发“闯”的劲头。园区将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需求,主动谋划和争取各类改革试点任务,用足用好上级政策精神,打造园区“定制工具包”,帮助企业走好走稳经营发展之路。以苏州工业园区主导制定《关于加强与中新苏滁高新区产业合作的实施意见》为契机,持续开展“对标沪苏浙”学习交流,推动“联席会议”机制从议事协调向项目共推升级,加速先进地区成熟经验的本土化转化与实操落地。持续营造鼓励探索、支持担当的干事氛围,激励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永葆“探路者”的奋斗姿态。

树牢“实”的导向。以“管委会+公司”改革为抓手,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率、新兴产业成长度等关键指标纳入部门与个人考核。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亮灯预警等动态督导机制,推动资源高效集聚。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与薪酬激励、干部任用紧密挂钩,树立“创新有为、实干有位”的鲜明导向,确保各项创新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锤炼“硬”的作风。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管理,常态化开展“访企入村”,健全“企业点题、园区解题”快速响应机制,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成长。坚守亲清政商关系生命线,在项目全流程服务中做到规则透明、办事高效、公平公正。同步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聚焦招商引资、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关键领域,实施嵌入式监督,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创新事业行稳致远。

征程万里,创新为楫。中新苏滁高新区将把省委的期许、市委的要求,全面融入到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以今日之“实”与“新”,厚植明日之“进”与“强”,奋力书写“走在前列”的苏滁答卷,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注入更加强劲的苏滁动能!

苏滁宣  记者:李文刚

编辑:邓忠航

来源:美好滁州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