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淮南·秋分篇|窑火淬秋色 黄釉映淮南

新浪安徽
关注
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
——《淮南子·天文训》
秋分这一天,太阳抵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寒暑相平。随着雷声渐收,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土穴,河水逐渐干涸,淮南大地上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金灿灿的银杏果挂满枝头,泛黄的树叶随风飘零——这片金黄的秋色,恰与寿州窑标志性的“黄釉色”相映成趣。

寿州窑窑址位于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创烧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代的工艺改革,至盛唐时,寿州窑开始烧造黄釉瓷器。在“南青北白”引领了盛唐流行釉色之下,淮河流域的寿州窑凭借黄釉瓷器而著名于世。寿州窑主要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纯正的蜡黄釉色,其釉面光润,色如蜜蜡。这种黄色充满祥和而热烈的气氛,是社会蒸蒸日上、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象征,深受人们喜爱,一跃成为唐代名窑之一。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正是烧窑的黄金期。干燥凉爽的气候有利于窑温的控制,唐代越窑已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烧造传统。与越窑齐名的寿州窑,同样遵循这一自然规律。匠人们利用秋分后的稳定气候,将精心制作的坯胎送入窑中,经过昼夜不息的烧造,最终淬炼出那抹惊艳千古的“寿州瓷黄”。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在淮南大通区上窑镇的窑河畔,堆积如山的瓷片与匣钵残件,仍在诉说着“窑出万彩”的辉煌往事。而今,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古老的窑火已不再只是烧造器物的工具,更成为连接传统与创新的文化脐带。淮南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联手高校举办青年设计大赛,系统组织传承人才培训等一系列举措,让千年古艺焕发时代新生。现在寿州窑不再是沉寂于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可以亲手体验的陶艺实践,是可以带回家的文创产品,是连接古今的一抹暖色。
窑火不灭,秋色正好。寿州窑将季节的美凝于器皿,让千年技艺融入当下生活。这,便是秋分最好的礼物——既收获大地的丰饶,也延续文明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