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徽州古宅“平移”到上海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徽州古宅“平移”到上海 曾欲打造上海西郊“百老汇”

不用去黄山,上海人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这个让人产生美妙“错觉”的地方,就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南华街的上海徽府。对上海徽府主人郑宏祝的访谈,就在这幢精美的古宅中进行着。我们聊到他初到上海闯荡时的艰辛,聊到上海徽府的缘起,聊到了初心,聊到了更大的愿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中,他期待有更多的佳话发生在这里。

安徽商报:这么大一个徽州古宅,几乎完好无损地移到了上海——不管是谁,第一次来这里,肯定会很好奇吧?

郑宏祝:当然好奇。我觉得人们好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幢宅子太精美,在于徽州古建筑在人们心中已经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在上海突然见到这样的老宅子,会有点措手不及,惊奇惊喜,这是所有来到上海徽府的人的第一眼感受。

安徽商报:这样的徽州老宅子在上海没有第二座,你是怎么做到的?

郑宏祝:这块地我是20年前拿到的,有30多亩,先前是一家废弃工厂的旧址,拿地前我跑来看了看,方方正正,开开朗朗,挨着南华街,后面就是苏州河,有着大喧闹中的小宁静,我喜欢得不得了。

那个时候,这一块已经是上海西郊的黄金地段了,地价涨得很快,拿到手后,这块地,究竟要用来做什么?我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但还没想到要建上海徽府。

安徽商报:听说一开始有想法要把这里打造成现代艺术中心。

郑宏祝:有过这想法,我拿到这块地时,时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王锦珍,特地把我喊去,和我聊了很久,按王锦珍的想法,上海需要有一个类似于百老汇的地方,现在上海外国人这么多,他们需要有一个可以集中感受现代艺术尤其是文艺气息的地方,而我手里的这块地,用来打造成上海西郊“百老汇”,会非常好。

百老汇这个概念太大了,我做不了,但王副会长的话,引爆了一个核,启发了我,我做不了百老汇,但我能沿着他提供的智慧,来做我想做、我能做的事。

400多年的老房子“平移”至上海

安徽商报:为什么在你心里最初显现出来的,是徽州古宅、徽州文化的样子呢?

郑宏祝:因为我是徽州人呀。我出生地在肥东,祖籍在歙县郑村,以前每年都会回歙县祭祖。我们郑氏家谱上记载着:明朝永乐年间,郑氏即已在徽州歙县聚族而居,当时的村子,住了郑姓三千多人,祠堂、学堂、戏台、谯楼,各种建筑制式一应俱全,在祠堂正中巨大的横梁上,悬着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御笔赐封“江南第一家”,而刻在祠堂正厅侧壁上的郑氏家规,多达一百多条……

再说说我自己。我是1989年来上海打拼的,二十刚出头,口袋里只有几百块钱,我从机电设备维修做起,几乎全上海的工厂我都去过,跑遍了整个上海滩,有了资金后办汽修厂,做生意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拿到了澳门科技大学MBA学位——在上海,像我这样打拼的安徽人,还有不少,我感觉我们能吃苦,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积累了财富后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和过去的传统徽商,在精神和气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这块地,究竟要用来做什么?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徽州”等于是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了多年,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发了芽。

安徽商报:这么一说,上海徽府在构思之初,起点就很高了。

郑宏祝:也没有这么高。我当时想得很简单:让在上海的安徽人能找到家的感觉。所以一开始主要是希望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充满徽州元素的地方。但很多事都是做着做着就变了,想法越来越多,胆子越来越大,有点刹不住。

为了设计上海徽府,我先后换了数十位设计师,不断修改图纸,终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上海徽府的平面图,亲自监督工程的实施。

安徽商报: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你竟然将一幢5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原封不动地“平移”到了上海。

郑宏祝:这是一幢明代的老房子,我找到它的时候,它已经破败不堪,眼看就要倒掉了,我买下来,将每个建筑部件都拆下来,做上标记,装了几个集装箱运回了上海,然后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将各部件修好,按原先绘下的图纸一一复位,现在你看,它哪像是移来的呢,明明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几百年了,和周围非常怡然自洽。

安徽商报:在上海徽府里,你最期待什么事发生?

郑宏祝:上海徽府正在打造一个舞台,二胡、评弹、昆曲、黄梅戏、京剧都将在这里上演。马晓晖老师跟我说过,她将来要创作一曲《黄山颂》,等她写出来了,不仅要在上海徽府首演,我还要陪着她,把《黄山颂》带去安徽,带到全国各地去演,共同圆梦。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文

(图由被访者提供)

来源:安徽商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