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师生亮相STEM教研中美研讨会

新浪安徽
关注7月8日,中美STEM教育思想在江淮交汇——“长三角科教研讨会暨美国年度教师安徽行”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拉开序幕。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奉献了一场《探野·智造:AI赋能自然物语》主题科学剧,通过将STEM教育本土化的实践项目,现场讲述了:当STEM教育遇见生活智慧,课堂便在天地间自然生长。

我校课题组首先提出项目的驱动型问题:如何通过人机共创,治理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的蓝藻?这让现场嘉宾们带着探索的热情,抽丝剥茧般向后翻阅一幅幅精美的科研画卷。
随后项目组11位成员,范瀚文、陈韵垚、李明翔、彭思语、史庭诵、刘晟韬、宣瑞杰、秦朗、康筱筱、王峻熙、王静曦等同学,根据各自在项目中承担的不同责任,分别介绍了探野采集、大模型3D设计、生态材料制作、传统美学融合、无人机投放、电子显微镜观察评估等环节。同学们利用实物模型、调查报告、3D图纸、互动体验,多维度展示了项目的开发、设计、制作、评估等步骤,为现场的中美STEM教育同仁们完美的诠释了:技术不再囿于代码,课堂早已跃出围墙,科学精神正在具象化的中国方案里拔节生长。其中范瀚文、彭思语、李明翔同学用流利的英文介绍的生态浮岛的3D建模过程以及原生态材料的采集、浮力的计算、传统工艺的传承,获得现场嘉宾热烈响应:“Good Job! Good Job!”。嘉宾们还不时提出各自的关注点,和同学们热情交流。


项目负责人柯杨华老师和吴崇文老师表示:STEM教育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关注乡土地理发展,通过人机共创、虚实结合,制作人工浮岛,缓解巢湖蓝藻的爆发。孩子们热爱家乡,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历练“提出问题—假设验证—迭代改进”的全流程,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创新实践素养。STEM教育的真谛——当学习被赋予真实的重量时,课本上的铅字终将在现实世界生根发芽。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立校之本,秉承“和而不同,正己成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这与STEM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学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努力提升中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通过“真实问题—跨学科实践—社会价值”的闭环式项目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科学素养、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为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高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