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合肥市庐阳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淮河路园:我们的“礼物银行”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随着“礼物银行”在班级推行已有一段时间,孩子们热情依旧高涨,让我们一起看看庐阳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淮河路园大班孩子们在“礼物银行”里发生的一些趣事,以及老师们对于“礼物银行”的一些思考。

随着“礼物银行”在班级推行已有一段时间,孩子们热情依旧高涨,让我们一起看看庐阳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淮河路园大班孩子们在“礼物银行”里发生的一些趣事,以及老师们对于“礼物银行”的一些思考。

始于一段对话——“礼物银行”诞生记

一次晨间自主游戏结束之后,孩子们陆续走进了教室,泽铠发现还有一些玩具没有收纳整齐,于是他又折回到操场,把所有的玩具整整齐齐的归类摆放。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通过成人的肯定和有形的奖励这种双重的激励下,激励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礼物银行”就这样诞生了,幼儿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可以支取相应的“钻石”存到自己的账户中,根据“礼物”所需要的价格自主兑换到自己喜欢的奖品。

尊重一项权利—自主决定活动内容

怎样可以获得“钻石”?你希望可以兑换那些礼物?孩子们自主协商,七嘴八舌的参与讨论。

小浦:“值日生可以获得钻石,因为值日生要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一些事情。”  

小美:“帮助别人的小朋友可以获得钻石。”   

凯凯:“不浪费粮食的小朋友也可以获得钻石。”

于是根据孩子们喜欢的东西,礼物银行投放了发卡、卡片、水果味橡皮、小尺子、照射灯,孩子们自行商讨每项物品需要的钻石数量。

教师思考:

倾听幼儿的想法,并真正的赋权给孩子,孩子才会对这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深度的参与。通过梳理,孩子们将集钻石的标准指向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值日生认真负责”“天气播报的响亮准确”“光盘行动”“拍球拍的好”“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帮助他人”“歌声优美”“游戏专注”,这些标准也为孩子们设定了明确的行为目标。

发现一些契机——教育在生活中发生

关于“延迟满足”到了礼物兑换时间,下午小美和雯雯在银行里进行了“兑换”业务,小许已经有13颗钻石,看着很多小朋友都在进行“兑换业务”,也有些按耐不住:“纪老师我今天想兑换了”。我笑着:“今天想换了是吧,当然可以啊!”于是小许去排队等待,到等前面小朋友都办理好兑换业务轮到小许办理时,小许突然放下一整张的贴画礼物:“纪老师我还是决定不换了”“确定今天不换了吗?”“我确定,我要等到集齐20颗,换我最喜欢的东西。”“我确定,我要等到集齐20颗。”

教师思考:

积分兑奖的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幼儿能够超越短暂的满足去追求一种更大的快乐,有些孩子会为自己规划更长远的大目标,从而不断的持续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个大目标的达成带给孩子们更强烈的自我掌控感,从而能够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在兑换的过程当中,无论孩子的钻石数量有多少,无论他想换与否,我们也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选择权,想换你就去换不想换,你就继续等待。

关于“数学学习”

餐后兑换礼物时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对话。瑞瑞和小贤开启了一场关于“怎样换的礼物多”的讨论。

瑞瑞:“我现在有10颗钻石了,我可以兑换一个泡泡水了。”

小贤这个时候告诉他:“10颗钻石不只可以兑换一样东西,你可以充分得去用它,你可以用两颗来兑换卡片,用五颗兑换一整张的贴画,再用三颗兑换一把直尺,这样你就可以换三样东西呀!”

明哲和卫城在“怎样数得快”对话中开展了数数大比拼。

卫城说:“我的钻石好像比你的多,你有多少啊,我们一起数一数。”于是,明哲一颗一颗地数。卫城说:“你可以像我这样两个两个数或者三个一起数,你也可以五个五个得数,这样就能数得很快了。”

教师思考:

如何最优化的使用钻石,将“礼物数量最多化”,这也是个小小的财商教育,也为孩子们发展做事的目的性计划性提供了机会。同时,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在趣味的游戏情境中反复的思考和练习,孩子们也不断的学习用数学语言表征交流,从而促进幼儿在问题解决中拓展数学经验,帮助幼儿发展加减运算的相关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深入一场思考——礼物银行兑换策略的取与舍

礼物银行近期发生了一个事件,有的小朋友账户里的钻石丢失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这到底是谁拿走了我的一颗钻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教师思考:

发生了钻石借用以及丢失的事件,我们带着孩子们开展了开放式的讨论,孩子们认真的倾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出现时,也是教育契机的出现,在一次次谈话和讨论中,孩子们对于“钻石获取的公正性”有了自己的思考,大家确定了“钻石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想法。

这其中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有些孩子觉得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攒钻石需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兑换自己的礼物,于是开始通过借取或者直接拿取别人的钻石去获得想要的礼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孩子们对于“结果”的高度关注,而忽略了每一颗钻石背后链接的是怎样的习惯和品质。

这个时候,我们也开始思考,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不是需要改变了?于是从最初的只有“教师评价”向“同伴评价”“个体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转变,同伴之间的夸奖,对于自我进步的夸赞,一对一讲述给老师听,集体中讲述给同伴听,都可以来进行支取钻石。

不断引导孩子们留意外在行为表现的同时,我们也尝试着每天给予孩子们更多语言上的赞赏,赞赏他们真诚的对人对事的情感、赞赏他们专注的态度、赞赏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赞赏他们耐心诚实有同理心的良好品质,慢慢的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于“礼物”本身的关注,将这项积分兑换当成一场喜爱的游戏。

教师小结:

礼物银行只是诸多教育引导方式中的一种,奖励孩子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随着“礼物银行”的存在时间越长,作为老师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教育价值,不断的发现教育契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调整优化这种引导方式,避免将这项活动走向“功利化”之路。

值得喜悦的是,孩子们每次在表达观点时,对于同伴的评价、对于自我的评价也逐步的偏向于“内在品质”的评价,也看到孩子们对于某件事,某个小朋友的评价开始出现多元的角度,“以发展性的眼光评价他人”,也许,孩子们比我们做的要好。

“礼物银行”将继续陪伴着孩子们,弱化孩子们对于奖品的关注点,不断地鼓励孩子将钻石奖励与自己的行为习惯建立联系,“精神上的鼓励为主,物质上的奖励为辅”我们在不断践行,期待孩子们更多的趣事。(纪家卉)

编辑:高林霞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