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马鞍山市博物馆 唐宣州窑酱釉双系执壶

新浪安徽
关注文物来源:2017年征集于安徽省文物总店
文物描述:高30、底径15、口径9、腹径27.5厘米。胎质坚硬稍粗,夹杂颗粒。施酱釉至下腹部,不及底,釉层不甚均匀,有积釉、垂釉现象。直口短流,宽扁条形执手,其间对称置双股泥条形双系,平底。体型端庄大气,富有盛唐气象。

延伸阅读:宣州窑以州命名而立,属地方窑口,是安徽三大名窑之一。宣州窑肇烧于何时,文献资料中未见记载,但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留有“宣州官窑”铭记的唐代酒坛标本推断,最迟在唐代宣州窑生产已具规模,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亦曾载“五代数十年,见有窑可考者有五,耀州窑、越窑、宣州窑、郑州窑和南丰窑”,可见宣州窑在诸窑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宣州窑是古宣州境内群体窑场的统称,而不限于某一窑址。现已发现的休宁岩前窑、歙县竦口窑、泾县琴溪窑、窑头岭窑、窑峰窑、绩溪霞间窑、繁昌繁昌窑等,均位于古宣州境内,同属“宣州窑”范畴。由此可见,古宣州境内窑址之多、规模之大让人叹观。从发掘状况和出土器物分析,这些窑址时代基本在唐至北宋,其中唐代是宣州窑发展较为兴盛阶段,以烧造青瓷为主,宋元时则以青白瓷为主。
我国青瓷窑系中,越窑是烧制时间最早、最久,工艺最成熟,体系最完善的窑口,但从汉代至隋唐的数百年生产,制瓷资源逐步枯竭,制瓷工匠无奈外出谋生,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制瓷业发展。古宣州毗邻江浙,与越州同属吴越之地,又因其地处皖南丘陵地区,临近水阳江、青弋江等长江支流,制瓷原料丰富、运输条件优越,在唐及唐以后,由于越窑窑工的迁入,深受越窑青瓷工艺的辐射和影响,其青瓷工艺水平得到极大发展,这也是宣州窑青瓷在多个方面与越窑有着相似相通之处的原因。
宣州窑青瓷多以罐、碗、执壶、盏、钵、盘类生活器具为主,釉色有青中泛黄、酱釉、黑釉、青白釉等,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民间生活的需要。从釉色上和底部垫圈痕迹看,这件酱釉双系执壶属明火烧制,釉面带有细小黑色斑点,但整体造型匀称协调,型体饱满,线面流畅自然,壶、柄、嘴搭配合理准确,应当是宣州窑早期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来源:马鞍山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