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本地

云游马鞍山市博物馆 汉釉陶双耳鸟鹿纹壶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马鞍山市博物馆藏品汉釉陶双耳鸟鹿纹壶。

马鞍山市博物馆藏品汉釉陶双耳鸟鹿纹壶。

文物来源:1998年马鞍山市当涂县公安局移交

文物描述:口径15.2厘米,底径19.2厘米,高43.2厘米,器物上部施青釉,但基本已脱落,胎质坚硬。撇口方唇,平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下部内收,圈足。口沿下施三道弦纹,夹一道波浪纹;颈部饰四道弦纹夹一道水波纹;肩部饰有奔鹿、神鸟纹,对称附蕉叶纹衔环双耳,耳上端饰羊角汶;腹部有三道凸弦纹。

延伸阅读: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盛水器或盛酒器,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普遍使用。商周时期壶多为青铜质,秦汉时期则多以漆壶或陶壶代替工艺复杂和价值昂贵的青铜壶。从西汉晚期开始,人们认识到将釉施于陶器坯体表面后再进行烧制,不仅可以增加陶器的强度和稳定性,而且可以美化其外观和方便拭洗。在这种背景下,釉陶壶广泛地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

经科学测试表明,汉代釉陶属于低温釉,一般在氧化氛围中经700~800℃的低温烧制而成,其釉的呈色剂主要为铜和铁,铜经氧化焰烧制可使釉面呈现绿色,而铁则呈现黄褐或棕红色。这种呈美丽色彩的釉陶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杰出成就之一,其釉面清澈透明、光滑滋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陶器装饰手段,而且为后世各种不同色调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鹿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的瑞兽。南朝《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因此,鹿纹既是深受国人喜爱的装饰纹样,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古代常以鹿为装饰题材。如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隔墙上对称的三角形雕砖,各刻一白鹿纹;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漆棺上,画有仙人骑鹿。在石刻、铜器和漆器上,也常见到各种鹿纹,这些鹿纹千姿百态,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野,或漫步于林下,秀美生动、典雅可爱。唐宋以后,人们又借鹿与禄谐音,将“鹿”作为福禄常在的象征。

凤鸟亦名朱雀、玄鸟、鸾鸟、凤凰等,是古人虚拟想象的神鸟,为群鸟之王,飞禽中最美者。在汉代,人们不仅以凤鸟飞翔时的百鸟相随体现儒家“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伦理观,而且以其出现象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论衡·讲瑞篇》云:“凤凰、骐驎,太平之瑞也。太平之际,见来至也。”《尚书中候》也说:“周公归政于成王,太平制礼,鸾鸟见。”

这件汉代釉陶壶是东汉青瓷诞生之前的过渡物,器形端庄古朴,纹饰布局疏朗,描绘笔调粗简豪放,写意感极强,反映出当时崇尚朴实自然的艺术格调。壶体同时刻画抽象的奔鹿和凤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憧憬。

关注马鞍山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在“博◆学闻"中选择VR数字博物馆,进入VR数字展厅即刻一起来体验吧,马鞍山市博物馆邀您及家人来馆遨游、探密,感悟历史、感悟未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