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本地

霍山传统民俗:西山大鼓书 行走在乡间的说唱艺术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西山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与西山的锣鼓乐结合,形成了西山特色的花鼓和鼓书。

西山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与西山的锣鼓乐结合,形成了西山特色的花鼓和鼓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的《霍山县志》《风土篇》记载:“上元前后,乡民多张灯结彩,打十番,唱花鼓词,为舞狮游龙之戏,彻数夜不息。”可见,打花鼓、唱花鼓词在民间文艺活动中,不仅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早已风靡于世了。花鼓是它简便易行,形式活跃,既可给狮舞、龙灯等大场灯(武场)垫场,又可作小场(文场)演出。其唱词内容可灵活运用,可歌颂幸福生活,可预祝丰年平安,也可恭喜发财,如:“小小红灯盏盏花,漂游浪荡到府家。贵东家喜爱红灯会,早生贵子点探花。”语言朴素通俗,乡土气息浓厚,讨人喜爱。

西山鼓书的源头是北方的山东鼓书和河南鼓书。

鼓书在早期阶段也曾称为“说善书”,宣讲“圣谕”,劝告人们尽忠行孝。明清时期传入西山,为了能够被西山人接受,渐渐采用楚方言演唱。唱腔也发生变化,逐渐采用当地人喜爱的腔调。唱腔虽不复杂,但却富于变化,唱法上也各有风味,为了单人表演的方便,只用小鼓和云板配合表演。以鼓、板敲击的轻重强弱与缓急快慢,灵活变换以打动人心,吸引听众。特别注意唱词的音韵与节奏。唱词要求合辙押韵。在节奏上,鼓书唱词一般为双句,有上句就得有下旬,否则就压不住板。另外,在这些句子中,有时为了艺术表达或内容的需要,可以在中间增加自由的“衬字”或“嵌字”。

在表演鼓书时,一般都有四句定场词,这和许多传统戏剧的角色出场一样,以达到提醒观众的目的,这几句词的内容和表演的主题内容没有多大关系。

有时候,西山的鼓书也从民歌里面选取内容作为开场的“书帽子”。如《包公赞》、《十二月花》等。

来源:(霍山微旅游)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