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名人居 清华老校长周诒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新浪安徽
关注周诒春,字寄梅,老家在休宁县蓝田镇周村。
他父亲周聿修是徽州茶商,曾在汉口、天津、上海等地开设颇具规模的泰昌源茶庄。
周诒春1883年12月29日生于汉口。
由于家境殷实,父亲在周诒春幼年时就为他专门聘请了英语家教。
周诒春考入美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
学校的校友名册中有众多知名人物,如林语堂、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贝聿铭等。
其后周又在家庭的支持下自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他在圣约翰学院讲授英语,曾协助编纂《标准英汉大辞典》,并参加清廷对留学生的特别考试,被钦点为翰林,时称“洋翰林”。
辛亥革命后,周诒春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休宁县蓝田镇周村,周诒春的老家
周诒春故居坐落在休宁县金佛山背后,老屯黄公路周村段有“周诒春故居”标牌,进村沿一条干净的水泥路左转走到头即是。
这是一幢清末的徽派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有门廊、正厅、两卧、厨房、后院。
大门外是茶园、水圳,左侧有进山小道与水泥路相连,后门外有菜地和半亩方塘。
想周家上人当年在此居住时,倒也自成单元。
周母去世时,周诒春为安葬母亲曾来过周村,他当是走过老屋边的这条小路,在这幢老屋里住过的。
惜故居多年无人居住,更经百年风雨侵蚀,面目可想而知。
2010年,休宁县政府拨付16万元、各界捐资30万元对故居进行了维修。
现交由周的侄孙周学年在日常管理。
周学年说,他每天早上开门,晚上锁门,房前屋后清扫干净,免费开放。
来时向河边养蜂老人问路,老人说,周诒春故居时常有人来参观。

休宁金佛山以古梅花名 周诒春故居就在金佛山背后
网络上有文章称周诒春是被遗忘的清华校长,其实故乡徽州又有几人识得老校长,我也是领命拍摄徽州名人故居、
走进周诒春故居后才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
但仅仅数文就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周诒春的最高成就是担任清华校长。
据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的研究,1911年,清廷敦亲王拨清华园区,成立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学堂。
1912年,清帝宣统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
同年10月,学校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
1913年春,唐国安发现自己患心脏病,仍勉力支撑。
去世前,他曾向外务部递交“自请免官”报告,提出“因病辞职,荐贤自代”,正式推荐当时正护送留学生赴美的周诒春为继任校长。
他在报告中说:“(周诒春)老成练达,学识皆优,自充任副校长以来,苦心孤诣,劳怨弗辞。国安虽病,该副校长兼理一切,颇能措置裕如。若以之升任校长,必能胜任愉快。”
唐国安病逝后,周诒春继任校长。
以后的事实证明,周诒春果然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了清华的许多基础建设。


一是将清华过渡到一所完全大学。
周任职期间,清华学校一开始只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他1916年首次提出把清华逐步过渡到一所完全、独立之大学的完整计划。
二是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即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
三是确定清华校训。
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梁以《君子》为题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
周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校训,沿用至今。
四是极力提倡德、智、体三育并举,在清华推行“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
五是推行著名的“强迫运动”——规定清华园内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在那一小时内,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所以他一直被视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开创者。


周诒春故居外景
在徐百柯著述的《民国风度》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周诒春:
“1918年初,他辞职离校那天,全校曾经集合,学生们身着军操制服,一齐举枪向他致敬。
比他小16岁的温源宁教授后来回忆说:‘他离职的那一天,对于他领导下的教职员、他的学生和他自己,全都是悲哀的一天。’
温源宁说:‘在学校时,人们会躲开他、规避他;如今,他却成了人们寻找的对象。从他的身上常散发出一种在最亲密的朋友之间也不常见的温暖。’
老一代的清华人,包括清华大学最著名的校长梅贻琦,始终以‘老校长’称之。
20世纪初,清华大学曾经发生过‘校长风潮’,几位不受欢迎的校长连续被教授会和学生会驱逐离校。
这时师生们又想起了他们的老校长,于是派代表到他家里‘劝驾’,同时在校刊上发出‘请教育部任命周诒春为校长’的呼吁,后因周诒春本人坚辞而作罢。”

周诒春故居内景
周诒春在清华任职近6年,任校长4年多。
潘光旦在晚年回忆录中写到周诒春,说他是清华学校时期(1912-1928)的几位校长中“最有见识、能力与锐气的人”。
他一贯“勤勤恳恳,扩充校务……增损修革,惨淡经营……心力交瘁,成绩昭著”。
1921年4月,《清华周刊》10周年纪念号中对周诒春在清华的贡献作如下评价:“学校一个时代的精神如何,就看校长的态度怎样。我们不必细究周寄梅先生的履历,确实我们承认他是有宗旨、有计划、有理想、有希望的人。清华以前享有的盛誉以及现今学校所有的规模、层层发现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时种下的善因……”。
1931年4月,《国立清华大学20周年纪念刊》上,做出这样的评价:“周校长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
回顾清华发展的历史,周诒春的教育思想为日后清华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可以说是周诒春任清华校长期间的最大成就。

周诒春的侄孙周学年
周诒春还曾与梁敦彦、颜惠庆、王正廷、顾维钧、詹天佑等人,在1913年发起创建了旨在“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欧美同学会。
1921年起他在银行界任职,并数次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1929至1939年间,他任北平协和医学院托事委员会托事,并被公推为常务委员会主席。
1935年后,他先后出任国民政府实业部次长、贵州省财政厅长等职。
1945年后,任国民政府咨议、农林部长、卫生部长。
1948年一度去香港定居。
1950年返回北京。
1956年经全国政协会议特邀任委员。
1958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5岁。
从前辈名家的评述中不难看出周诒春老校长的学识人品,由此反观徽州当年是怎样的 “风度”。
无论经商从政,或贾或儒,成功之后不止步于当代,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推送精英君子,周诒春就是一个范例。

周诒春的侄孙周学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