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本地

清代书法篆刻家巴慰祖:一代徽商的艺术成就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巴慰祖故居位于渔梁中街77号,如同诸多讲究的古徽州建筑一样,故居门罩饰有砖雕,但门额上的题字已被凿去。因街道宽度所限,我们只能仰望,如同他的艺术,给人以峻拔之感。

清代书法篆刻家巴慰祖:一代徽商的艺术成就

巴慰祖故居位于渔梁中街77号,如同诸多讲究的古徽州建筑一样,故居门罩饰有砖雕,但门额上的题字已被凿去。因街道宽度所限,我们只能仰望,如同他的艺术,给人以峻拔之感。

正门的墙上,还隐约可辨“官盐”字样。巴宅始建于明末,到乾隆年间完工,清末又增加部分建筑。故居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

前进为客厅,清代建筑,用材为银 杏木,三楹,有天井、两庑及门厅;中、后进为住房、书房,分别为清初、明末建筑,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 西厅和后花园,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 ”。故居现存有“爱日居”“莲淑长春”等匾额。该建筑现辟为“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渔梁俗称梁下,近古城、临练江,地理位置优越。因地形限制,渔梁遂向东西两端呈带形发展,西向为明代太平桥,东 端亦为明代所建紫阳桥,两桥之间的水坝即被誉为“江南都江堰”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渔梁坝。

人在坝上仰望渔梁街,房屋鳞次栉比,西望烟波浩渺,可见隐隐青山,南岸岩石嶙峋,远处有紫阳山,景致优美;坝下则湍湍激流呼啸向东,一泻千里,“一自渔梁坝,百里至街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令人驰想。

走在古老的渔梁“鱼鳞街”上,店铺、商号遗迹比比皆是,可以想见当年人声鼎沸、货物丰裕的繁华气象。渔梁成为徽州著名的商埠重镇,与建坝息息相关,来往船只至此不能畅通,货物只能转运,此地成为货物的集散地。

渔梁坝下 ,昔日建有数个大码头,“最多时,20~30吨的船只可停靠300艘左右”。

巴慰祖故居为渔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由此可知,巴氏为富庶的徽商人家。但巴氏原籍为四川巫山,后迁徙至徽州 。巴慰祖父亲巴廷梅(1719—1781),字圣羹,号雪坪,工诗文,擅篆刻。有资料说“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 寓其家”教授文章。巴慰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才识,显然受到家学等影响。巴慰祖,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一 作隽堂,又号莲舫。徐康说他“盖徽商而家于邗江者”。汪中《巴予藉别传》这样描述他:“生而通敏,眉目疏秀,身纤而皙。少好刻印,务穷其学。旁及钟鼎款识、秦汉石刻,遂工隶书,劲险飞动,有建宁、延熹遗意。又益蒐古书画器 用及琢砚造墨,穷极精美,罗列左右,入室粲然。其父弗善也,颜其居曰‘可惜’,予藉不能改。”

巴慰祖虽然家丰于财,然一生好游名山胜地,广交游,不拘于一格。又好弈、骑马、度曲,如是数十年,竟“大亡其财,且日病。晚为人作书自给……乾隆五十八年夏,游江都卒。”

巴慰祖诗书画印兼擅,诗有《黄海吟秋录》,书则楷行隶篆皆能,尤以隶书见长,省内外多家博物馆都藏有他的隶书作品。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巴慰祖双钩汉《韩仁铭》等隶书碑刻,歙县博物馆则藏有汉《刘熊碑》之巴慰祖双钩摹刻本。

巴慰祖篆刻以汉印为宗,兼学古玺及宋元朱文,也受到程邃的影响,印风工致挺秀,儒雅纯正,其“下里巴人”广为人知 ,为其细朱文代表作,后人对其评价很高,巴慰祖篆刻传世作品不多,主要藏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

徽州文化博物 馆藏有一方“慰祖”款象牙朱文多字印,印文为:“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闲庭花影移。忆归期,数归期 ,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印文出自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的《长相思》,文字多达36个,而象牙质地滞涩, 较难刻制,但此印却布局工稳,线条劲挺,刀工精湛,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水平。经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孙慰祖先生鉴定为真品,现这方巴慰祖象牙印为一级文物。

巴慰祖存世有印谱数种,如《四香堂摹印》二卷、《予藉摹古印谱》一册、《百寿图印谱》一册、《巴隽堂印存》一册 、《四香堂印余》八册八卷。

其中《四香堂摹印》有巴慰祖乾隆三十九年(1774)自序,认为“印章之祖秦汉,如寻山之有昆仑,问水之于星宿海也”,这与他篆刻实践中宗法秦汉是一致的。

巴慰祖久闻顾从德《集古印谱》之名,但恨 “未得《集古》本,摹印以广其传,于心终阙然”。

他从汉滨回到徽州,听说由沈明臣手书序跋、顾氏珍藏的《集古印谱》原印墨渡卷子为西溪南吴氏所得,又遗岩寺金榜,遂从金榜处借来“橅之数月,寖馈以之,得如千枚,秦汉金石之遗,粗在于是”。

1917年,上海西泠印社曾出版一部《董巴王胡会刻印谱》,所谓董巴王胡,指董洵、王振声、胡唐及巴慰祖,因几位印家篆刻作品存世极少,此谱一出,为人珍视,辗转引用,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谱存有疑问。

1963年,西泠印社购得 黄士陵旧藏《巴莲舫先生摹汉印谱》,经学者研究,得出《董巴王胡会刻印谱》出于伪托,底本即巴慰祖的《巴莲舫先 生摹汉印谱》。

又,歙县博物馆藏封面钢笔题《巴慰祖印谱》一册,乃巴慰祖为吴之黼一人所作套印,吴之黼为江苏江都人,字竹屏,擅书画,喜好金石。

吴氏世代业盐,因避亲而调离湖北驿盐道,后以四川川东道转任江西按察使,因涉郝硕一案被革职。

吴、巴皆业盐世家,都客居扬州,两人与湖北渊源也深,再加之诗书画印同好,结为好友自是情理中事。

印谱中有四面楷书拓款:“竹屏廉访工书善诗画,尤嗜印章,皆四方名流所为。积石累累,不下数百颗。以椟贮之 ,历官所在,必携随行,不知者以为资重也。岁巳(己)亥,慰祖曾为刻写兰题记印,谬承奖许。今复命制套印,因辑 诸家柜(矩)范为之,都廿五方为一函。他日鉴廉访画者,兼鉴此印,有足征也。夫戊申三月廿七日隽堂居士巴慰祖识 。”

在孙先生来徽州的12年前,即戊辰年(1988),孙先生的老师韩天衡先生也来到歙县,韩先生后来在《天衡印话 》中记:“戊辰年,吾尝养疴于歙县,一日参观县博物馆,于其废纸堆中见一印谱,为四层套印钤本,且有楷书印款一 ,考其作风,的为巴隽堂手制,遂检出并为题署‘巴隽堂印存’以充其馆藏……”。

韩先生提到的《巴隽堂印存》,就是我在歙县博物馆读到的《巴慰祖印谱》。

《天衡印话》还有一段文字:“1963年,西泠印社恢复活动,并庆祝印社六十周年。时有人携巴慰祖所制套印(内外四层)求鉴,去疾师告我的为绝品,惜未钤印蜕,今则不知去向矣。”

韩先生记在歙县博物馆所见套印钤本为四层,印社六十周年所见也是内外四层套印,是否为同一种套印,韩先生没有说明。

另 ,韩先生《天衡印谭》中“巴慰祖《四香堂摹印》及它谱”一文载:“《巴隽堂印存》一册本,此谱为其手制五层套印 ,每层五印的钤本,共存印二十五方……印为歙县吴之黼所作。”

其实韩先生在歙博所见和记述的就是同一种印谱,四 层套印最外一层为木套函,巴慰祖刻有楷书款识,故说四套、五套都没错,只是取决于怎么计算。

巴慰祖有“候补中书”的虚衔,而长年在外游历经商。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巴慰祖主要在汉口、扬州活动,在汉口主要 经营盐业。

安徽省博物院藏有巴慰祖致父亲及其堂弟巴绍祖致巴慰祖叔父的家书,谈到他在汉口的经营情况及湖北、湖 南水灾与物价等方面内容,“欣喜汉店大小清泰”。

家书有民国歙县方志学家、书法家许承尧题:“巴子安先生父治盐 业,设肆汉口,在汉口与方原、汪容甫订交……然其上父书综纷析赜,纤忽不遗,一至于此,知其父之督之者周,又知 先生之才亦非不能治生,特为嗜古所夺耳。”

汪容甫即《巴予藉别传》的作者、扬州文学家、史学家汪中,祖籍安徽歙县。

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说:“汪容甫与巴予藉交甚笃,曾见其赠予藉一扇,乃在鄂时所书,摅析交谊,渊令有致 。”

在其他一些文献资料中有零星发现,如董洵在《多野斋印说》记:“庚子夏,予藉留汉上,与巴隽堂、胡韵涛手刻 印模,嘱其(陈铨)铸子母印及两面印。”,庚子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

西泠印社藏巴慰祖《松亭山色图》,题诗有句云“平生游迹遍吴楚,好山过眼心悬悬”,此图款云“时乾隆甲辰立秋日,慰祖客邗上小筑”,甲辰为乾隆四十九 年(1784),年40岁,所题“平生游迹遍吴楚”说明了他的行踪。

巴慰祖曾藏宋拓《砖塔铭》,为郡守夺去,另摹一本,由萧瑾堂钩刻,“刻成相较,精采如一。后携石至汉皋,乃毁于火”。

书画印之外,巴慰祖还能琢砚造墨,好弈、驰马、度曲,精鉴藏,仿铸铜器“脱手如数百年物,号精鉴者莫能辨”,又 精于镂刻核桃之类,然从不示人,以上种种雅玩,都要靠金钱来支撑,正应了清代赵翼的诗句:“扬州销金窝,动掷千万镒。”

巴慰祖家境优裕,但后来败落下来,个中原因我们无从知晓,虽然他不是不懂经营,但过于沉湎于交游玩乐、 再加之后来身体有恙,以致贫困潦倒卒于扬州,年仅49岁。

画家闵贞曾为巴慰祖造像,画中巴慰祖面目清癯、表情端庄,身披红衣,盘坐于蓝地花卉蒲垫上,正可印证《巴予藉别传》说他“眉目疏秀,身纤而皙”。

虽有人将闵贞列入扬州八怪,但他是江西南昌人,侨寓汉口,与扬州关系不大,而巴慰祖往来于武汉,具备与闵贞交往的客观条件。

而画面右侧上方题“隽堂居士像”者,为湖北汉阳书画家元焕枢,也佐证了这一点。

左上则为徽州友人金榜诗跋,款署“子安大兄属题,檠斋金榜”。

2016年,我陪西泠印社领导、社友一行数人再次来到渔梁,参观巴慰祖故居时,遇到巴慰祖嫡裔巴雨先生。

西泠印社领导在参观和了解了故居现状后,站在渔梁的街上,提出在社刊上出一期巴慰祖或“歙四子”的专辑,并问我是否可以担任组稿任务,对于这个要求,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唯一的担心只是能否圆满完成任务。

20年前,巴慰祖故居还住着十余户巴氏后人,为了保护和筹建巴慰祖故居博物馆,巴雨先生及其他有识之士协商并出资请他们搬迁出老宅,并将老宅加以修缮,使故居完整地保存下来。

而巴慰祖外甥、“歙四子”之一的胡唐在城东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使我们倍感巴慰祖故居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是多么的不易和珍贵。(文:董建 图:倪国华)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