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名人居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汪大燮 五四运动隐身人

新浪安徽
关注汪大燮,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安徽省黟县宏村人。
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还曾以外交总长的身份,代理过 国务总理,并多次出使英、日等国;
在中国政界的资望甚高,曾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以稳健、机敏而著称”的政治家、外交家,是徽州的一位翘楚名人。
编著有《英国宪政丛书》 、《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等。

说起汪大燮,最鲜为人知的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竟然是他点燃的,他也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作为“五四运动的隐身人 ”、“五四运动的策划人之一”。
1918年12月,北洋政府设立外交委员会,汪大燮就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翌年,1919年的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汪大燮与五四运动之间的故事是这样的:
汪大燮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参与审议巴黎和会有关中国外交事件。
时欧美各国对德宣战,敦促中国参加,议会坚持不参战。
汪大燮力排众议,决定加入,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919年1月,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无理拒绝中 国政府要求,决定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北洋政府竟屈服于帝国主义势力,密令中国代表在“合约”上鉴字 。
于是,英、法、美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利交由日本继承,并写入和约。
中国代表团围绕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已被逼必须决定签字与否。
面对困境,汪大燮主张拒签和约,但总理钱能训密电陆征祥签字。
汪大燮愤而辞职,并命令结束外交委员会活动。

回到家中的汪大燮,忧国之情未能释怀。
他深知以己之力,无法挽回颓局,只有晓之于众,才有出路。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挚友蔡元培。
于是,1919年5月3日,汪大燮亲自赶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家,将外交失败和政府密令签字的消息告诉了他,并紧急商讨对策。
蔡元培遂于当晚召集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代 表会议,向他们通报此消息。
消息当晚便迅速传遍北京各大专院校,激起了师生反帝爱国的巨大浪潮。
群情激愤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当即决定:将原定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的游行,提前至5月4日举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还我山东”等口号,一场划时代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就这样被汪大燮点燃、爆发了。

五四运动当天晚上,在火烧赵家楼后,有32名示威学生被警察逮捕,其中有20名是北大学生。
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
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蔡元培的营救方式,就是通过汪大燮与王宠惠、林长民的出面,向总监呈请保释被捕学生。
最后,在汪大燮等名流的保释与社会的强大 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终于在5月7日出狱。

汪大燮的故居不但是“今犹在”,而且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这不仅是因为,故居一直都由汪大燮家族后人所居住,因而 修缮有加;
而且更因为,故居所在地黟县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非常重视古村落保护工作。

汪大燮的故居,位于宏村街中段南向,占地面积291平方米,系二层、前后三开间的砖木建筑结构古民居。
大门上的砖雕门罩,黟县青石雕门楣,黟县青石雕门槛,以及入门处的木质照壁,均彰显出浓郁的徽派古建特色。
然而,较之宏村其他人家的古屋,汪大燮故居的建筑却并不豪华、突兀与显眼。
因此,假如不是一路找老村民打听问路,假如不是故居 大门旁墙壁上标注出的“汪大燮故居”字样,外人是很难于古民居群中发现它的存在的。

现在,接待游客参观的,是故居住户中的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她说她是汪大燮的亲侄孙女,已经七八十岁了。
面对那么多慕名而来拜望故居的游客,她不愿因为自家的闭门羹而让人家失望,所以就自觉当起了故居解说导游,只象征性地收取每人5元的参观讲解费。

故居里除了悬挂着的一帧汪大燮的照片之外,基本已经没有任何与汪大燮有关的信息遗存。
但据史料介绍:由于汪大燮 的祖父汪宪是个著名的藏书家,故居里的中堂匾额便以“振绮堂”名之,据称当年的振绮堂是“藏书万卷,著称东南” ,相当的有名。
只是斗转星移,今非昔比了。
同时,据史料记载:汪大燮从政之余,偶写山水以自娱,天真清丽,淡雅 自在。
然而,今日汪大燮的故居里,却没有一副汪大燮的墨宝楹联悬挂。

虽然汪大燮故居目前尚未能被辟作旅游景点,这未免有些遗憾;
然而,位于故居附近南湖北畔的、建于明代末年的南湖书院,则不但已经开放,而且早已成为一处热门景点,因为它是幼年汪大燮私塾启蒙的地方。
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等景观,天天都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

汪大燮是1929年1月因哮喘病发作而病逝于北京的,享年70岁。
是否已经归葬故里宏村,待考。
这位外交家的最后一个职务,是由其发起创办的北京平民大学的董事长(曾任校长)一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