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沿着大运河看安徽︱大运河 润淮北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这里的茶口感浓厚,氛围也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10月12日下午,在淮北市临涣镇怡心茶馆,来自广西的彭茜女士点了一壶茶和点心享受着这里的慢生活。距离茶馆不远处,本土民间艺人周素芬敲起大鼓,向游客讲述起历史上隋炀帝与大运河的故事。。。。。。

临涣镇是江淮地区闻名的一座盛行饮茶文化的古镇 崔吉沛/摄

临涣自古是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流淌千年的运河文化古镇。历史上,穿境而过的大运河是隋炀帝开凿,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也是唐、宋、元、明等历代的传统水运线路。临涣镇据此占尽了水利交通之便,成为远近有名的古代重镇。

2019年,临涣被列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全国19个运河文化古镇之一。

运河汤汤传唱千年,遗韵袅袅兴衰历尽。作为大运河文化交汇的“中转站”,古老的大运河在淮北市留下的深深印记远不止此。

在淮北,有这样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它的考古发现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隋唐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也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佐证。它的发现让淮北这座城市因古老的大运河而走向世界。

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复原了柳孜运河遗址 崔吉沛/摄

“时间是1998年,在淮北市濉溪县一条‘宿州—永城’的公路施工中,当公路修至柳孜集村时,人们发现拆迁的屋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排排条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超介绍,这些条石方正、结实,一层又一层,取之不尽。“经过文物部门联合考古队进驻柳孜集,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才揭开了柳孜大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宋影青孩童抱球瓷塑,柳孜运河遗址2012年出土 崔吉沛/摄

一河越千载,一河览古今。如何唤醒大运河文化带“活遗产”,活化开发当代文旅潜在价值?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我们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利用共生,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推动相关产业融合,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保护完好、利用充分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努力擦亮淮北运河名城金字招牌。”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常军娣介绍。

擦亮“金名片”,项目是关键。淮北市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带动文旅资源进一步融合提升。2018年5月,中国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园开园。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文化园在保证遗址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已经建成集生态园林、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使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柳孜文化园内的观光小火车 崔吉沛/摄

“依托大运河,建设美丽乡村,环境变美了,旅游热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这几年,我们村的变化非常大!”10月12日,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党总支书记刘超介绍,本地村民高峰时有100多人在文化园内工作。此外,柳孜文化园还流转了400多户村民的土地,村民每年都有租金,当地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日的淮北市,南湖碧波荡漾,隋唐大运河古镇灯影璀璨。依托运河文化和南湖湿地景观资源建设的隋唐运河古镇,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以隋唐时期民居古建筑风格为基调,亭台水榭,光影叠彩,古色古香的传统古建筑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傍晚时分,走在古镇街区石板街上,见古楼矗立、隋风唐韵、气势恢宏,历史情境让人回味……

夜色中的濉溪古城灯光璀璨,热闹非凡 崔吉沛/摄

此外,濉溪古城项目建成开放,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全面提高大运河文物保护展示水平。当地推出4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柳江口景区、柳孜文化园、隋堤景区等建成运营,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淮北构筑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效果显著,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强劲:2023年1月至7月,淮北市接待旅游人数1053.01万,同比增长48.8%,旅游收入70.77亿元,同比增长58.6%。

千年大运河,它或隐或现,流淌于地上,是流动的文化;湮没于地下,是凝固的历史。在历史与现实中交错,它以独特的形态诉说着属于自己的那段精彩和传奇。坐在临涣镇怡心茶馆里,夕阳渐颓,余晖依然在时光深处的大运河上流连不前,那一泓碧水正一路流淌,自信而从容,润泽淮北城!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责任编辑 陈素芸)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