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十六中南校区组队赴沪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项目化学习研讨会

新浪安徽
关注借力长三角,对标众名校。合肥四十六中南校区积极响应全方位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与长三角“优等生”一起成长,开启教育合作新载体,共同追逐教育现代化。
5月22-24日,四十六中南校教育集团理事长薛明浩率队项目化学习小组一行8人赴沪参加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项目化学习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上海市教育功臣、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夏雪梅,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邓睿,沈阳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潘德坤,佛山市禅城区澜石中学党委书记郑继雄,上海市北蔡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史炯华,上海市娄山中学校长吴悦,上海市崇明区建设中学校长刘金华和镇江市外国语学校西津渡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徐宏等。活动由上海市北蔡中学承办。

此次活动围绕“教学新变革,教育高质量——项目化学习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畅谈学校课堂教学的变化、畅谈学生学习的变化。旨在以六所不同城市、地区学校创建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经验分享、智慧碰撞,彼此互相学习和借鉴,从而提升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办学。

23日上午的项目化学习展示课中,四十六中南校区道德与法治教师王亚运执教《改良“情绪商品”——“情绪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项目化学习入项探究课》,以“改良情绪商品”这个微项目引出大项目:“情绪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实现”的驱动性问题。作为安徽省教坛新星的亚运老师,用精妙的设计、精彩的课堂赢得与会来自上海、沈阳、佛山以及泉州、云南等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入项课,王老师创设真实情境,从“情绪盒子”的初步使用,到现场辩论其优缺点、如何改良,并逐一进行展示,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情绪饱满。结合评价量表,对如何设计、怎样改良以及进一步完善有了充分的认知和激发。进而引出该项目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一位情绪产品设计师,你如何设计与实现一个可以科学有效地进行情绪管理的工具?课堂上的精彩,在课后研讨中继续,从课堂效果观察这节课,大家看到了一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好课。

当日下午举行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沈阳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潘德坤致欢迎辞,阐述了此次项目化学习47共同体的初衷,旨在通过不同地区的学校实践,是落实“双新”,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实践。

上海市教育功臣、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对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表达了祝贺,充分认可此次活动“项目化学习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同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浦东乃至上海市项目化学习的发展历程,邀请大家参加即将举办的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专题活动。

在随后的主题发言中,四十六中南校区党支部书记、校长薛明浩做了题为《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化实践研究——以合肥四十六中南校项目化实践探索为例》,围绕“研究背景、实践历程和阶段成果”,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需求,62位“种子教师”,12个“种子项目”,以及学校的全方位支持,这些数据与成果得到夏雪梅博士、刘莉莉主任及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教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在点评中以“感动”给予南校项目化学习肯定与支持,期待学校在项目化学习中成长与超越。

此次会议圆桌论坛由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邓睿博士主持。四十六中南校郑艳老师与来自上海、佛山、沈阳等地的校长、老师们就项目化学习进行交流与探讨。郑艳结合项目化学习《设计学校一周午餐食谱》娓娓而谈,项目化学习的育人价值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同时也鼓舞着老师和学生继续深入可迭代、可循环的项目化课程。

夏雪梅博士结合与会主题发言和圆桌论坛,以《做有质量的项目化学习》为题,带给大家一场高含金量的讲座。“项目化学习的钻石质量模型”、如何做更有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夏雪梅博士结合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在实施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以及解决的策略方法。

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总结此次研讨会,以四十六中南校项目化学习为例,强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教师将研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校长、老师和学校的使命自觉。教师的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立足学习素养,要让项目化学习成就学生热情而有创意的生活。

五月浦东风物秀,六校共研情意浓。夏雪梅博士、刘莉莉主任等还向参与此次活动的六所学校办法项目化学习47共同体牌匾和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丛书。
参会老师们表示,不仅对项目化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明晰了后续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要点与思路,受益匪浅。项目化学习推动着育人方式的改革,全体南校区教师将不断加强学习,聚焦核心素养,将项目化学习落到实处,探索出与学校特色相融合的教育新路径。
期待在未来,我们不仅能让自己的项目真正落地,还能和区域内的教师共同探索和研究,孵化更多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助力教师和学生在“项目”中的成长。
编辑:高林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