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谱新篇 创意赋能续华章
新浪安徽
关注——2025鄂豫皖三省四市第三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暨安徽
大别山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2025年11月20日晚,六安市文化馆红剧场内掌声如潮,歌声回荡。随着最后一个红色创意策划作品的精彩呈现,2025鄂豫皖三省四市第三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暨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颁奖典礼圆满落幕。这场盛会是六安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更是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的重要抓手。
安徽省文旅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及六安市、安庆市相关领导分别为大别山民歌赛、红色创意策划大赛获奖作品和代表颁奖,表彰在民歌传承与文旅创意领域涌现的优秀人才。此次表彰不仅是对传承者、创作者与创新者的肯定,更旨在深化文旅融合、拓展红色文化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激活创意创新动能,加速赛事成果落地转化,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代代相传,让红色文旅成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红色为魂,创意为脉,青春智慧点亮文旅新篇
本次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以“赓续红色血脉 智创文旅未来”为主题,自2025年4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150余所高校的230余件作品参与角逐,涵盖红色体验、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四个类别。经过多轮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及优秀奖10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设计的《皖在大别山,研续旅途红》以“行走的思政课”为核心理念,将红色研学与生态体验有机结合,展现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成功摘得桂冠。安徽本地团队设计的《石关乡马畈村红色康养小镇策划书》、阜阳师范大学设计的《小小邮递员“传”家书——卢炳银家书实践研学课程》荣获二等奖;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设计的《鹿吐石铺・1938》、天津美术学院设计的《杜鹃映岭,大别红潮》等3部作品获三等奖;《挺进大别山·重走红色路》等10部佳作获评优秀奖。
获奖作品虽类别各异,却皆亮点纷呈。北京农学院的《鹿吐石铺・1938》通过设计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带领游客“穿越”重回1938年的鹿吐石铺,重温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故事,令人动容振奋。天津美术学院的《杜鹃映岭,大别红潮》以大别山红色文化和杜鹃花为创作元素,设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市场转化潜力与文化传播价值,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安徽本地团队报送的《石关乡马畈村红色康养小镇策划书》则探索“红绿+康养”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民宿接待+餐饮消费+农产品销售+课程体验”的多元收入模式,培育“文旅+康养+农业”融合的可持续产业生态,为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民歌传情,文化铸魂,传统与现代共振发声
与创意大赛同步举办的第三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汇聚鄂豫皖三省四市14首经典民歌,从欢快灵动的《九姐妹赛花灯》到激昂豪迈的《放哨歌》,从清新质朴的《游春》到情意绵长的《隔山恋歌》,一首首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地域情感的民歌,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信阳、黄冈、安庆、六安四地文化馆联袂演出,不仅展现了非遗传承的活力,更凸显了大别山区域文化协同的广度与深度。
六安市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机遇,深入实施《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 年)》,通过推动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的深度交融,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红色文化从“传统传承”向“创意赋能”转型。
目前,六安市已培育国家级大别山民歌传承人2人、省级3人、市级1人、县区级4人,编辑出版《大别山民歌精选》,设立非遗传习基地,举办“唱响红六安,民歌咏流传”主题传唱培训240场,编排展演红色民歌舞台剧《大别山民歌》,创新举办三届大别山民歌邀请赛等品牌活动。同时,通过开展导游讲解员民歌传唱培训、组织“红色民歌进景区”活动240余场等举措,持续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边界与影响力,深化大别山区域文旅交流。
民歌与创意在此交汇,传统与现代在此对话。当《皖西民歌联唱》的悠扬旋律与《鹿吐石铺・1938》沉浸体验同台呈现,当《放哨歌》的激昂歌声与《杜鹃映岭》的文创设计遥相呼应,现场形成了“听觉+视觉+思想”的多维体验场域,生动彰显出文旅融合的多元可能性。
融合共生,赋能振兴,推动“创意”转化“产业”
本次大别山民歌邀请赛与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融合举办,为六安市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动不仅搭建起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更构筑起文旅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的关键起点,实现以“歌”为媒聚人气、以“创意”为翼促发展的双向赋能效应,成为六安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大赛创新构建“政府引导、社团联动、市场主导”的多元协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专业指导、资源对接等举措,积极推动优秀民歌作品与红色旅游创意方案的成果转化。活动现场专设成果转化洽谈区,邀请文旅企业、投资机构与参赛团队精准对接,让鲜活的文化创意快速落地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为六安文旅产业发展储备优质项目。
作为活动亮点的“问道大别山”清风茶会,汇聚各市名茶非遗传承人、茶文化专家开展深度文化访谈。茶会以“文化访谈+品鉴展示”为主线,聚焦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大别山特色茶品,从历史源流、地域禀赋、品质特征,到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创新实践等维度展开对话。悠扬的茶歌伴着精湛的茶艺表演,非遗名茶展台前的专业讲解,立体呈现出大别山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也让“六安茶”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名片。
活动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有奖问答、民歌传唱等环节让观众深度参与。红剧场外的非遗集市更是人头攒动,九制黄精古法炮制技艺、竹编(舒席)、六安瓜片制作技艺等特色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让游客在触摸传统中感受文化温度。
赛事虽已落幕,创意永不止步。这场汇聚青春智慧、传承红色基因、融合区域文化的盛事,不仅为大别山文旅写下了“新注脚”,更构建了“红色引领、绿色支撑、创意驱动”的发展新范式。未来,六安将通过民歌传承红色记忆,以创意激活文旅资源,用非遗丰富体验内涵,全方位展现六安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为大别山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