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柿子带火一座村!肥西 “好柿年年”交出27万斤丰收答卷
新浪安徽
关注今年,肥西官亭镇“好柿年年”太秋甜柿产业园再传喜讯:太秋甜柿总产量27万斤,总销售520余万元。靠着“商超订单 + 企业集采+社区团购+ 抖音销售+家庭采摘”的“五驾马车”,不仅提前售罄,更让农户的钱包鼓了一圈,农民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实实在在兑现了“联农、助农、富农”的初心。
数字说话:小柿子撬动大产业
硕果累累的景象背后,是“好柿年年”的全链条策略。通过“种植+电商+文旅”的三产融合,将传统农业升级为综合智慧农旅模式:水果商订单稳定销路,覆盖10余万斤;社区团购与采摘吸引企业团队10余万斤参与;家庭采摘和抖音线上推广结合,又带来5万余斤热潮。这一“订单+体验”双轮驱动,使得2025年产值27万斤的太秋脆甜柿,实打实撑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带动了返乡就业潮。“好柿年年不只卖柿子,我们卖的是增收的希望。”一位参与种植的村民如是说道。
全链条助力 托起农民满满“踏实”感
自 2018 年起,“好柿年年”太秋甜柿产业园负责人夏恒便扎根官亭镇推广太秋甜柿种植,还推动成立肥西县甜柿产业协会,牵头搭建“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从种植指导到销售渠道全链条帮扶,让小甜柿真正成了助农增收的 “黄金果”。
种得好:整合分散农户的土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技员上门教剪枝、防病虫害,甜柿品质一年比一年好;
卖得好:一边对接长三角水果商、商超,签长期供货协议,保障“保底销路”;一边瞄准城市人 “体验农活” 的需求推出采摘游,利用新媒体直播带货,抖音订单等带火一批采摘量,让“官亭甜柿”成了网红水果。
附加值高:“好柿年年”还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太秋冻干、柿子汽水、柿子醋等深加工产品,以及各类文创衍生品,让甜柿从“鲜食果”变成“多元商品”,农户收益再添一层保障。
红色精神赋能:学雷锋做好柿,爱心采摘润乡情
产值提升的背后,更闪耀着“好柿年年”的品牌初心。作为“学雷锋做好柿,联农助农富农”的践行者,好柿年年在每一季采摘活动中融入红色基因。2025年9月由好柿年年投建开办的安徽雷锋文化艺术馆正式开放(总面积1200㎡,投资超1000万元),成为产业与精神融合的枢纽。馆内以300余件文物老物,诠释“学雷锋做好柿”的精神内核。好柿年年通过“雷锋助农体验日”,让游客化身“爱心柿工”参与采摘,同时学习红色文化,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田间流淌。好柿年年创始人夏恒多次强调:“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学雷锋’不是口号,它让产业联农助农更有温度!”
在好柿年年的推动下,2025各类乡村文化IP活动接连上演,从首届好柿年年文化旅游节暨采摘季节到音乐节,从楼郢村中秋晚会到首届合六同城和美乡村健康走跑赛,农文旅之路被全面打开。2025年采摘季共吸引超30000人参与,太秋脆柿 以及下游产品(太秋冻干、柿子汽水、柿子醋等)为当地农民带来增收提档 。这一模式证明,红色精神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政府倡导的“助农增收”的硬支撑。
产业振兴蓝图:从增收之路到乡村未来
“好柿年年”太秋甜柿产业园以一颗甜柿串起产业链条,2025年27万斤产值是起点非终点。接下来,好柿年年将努力打造官亭镇为乡村振兴“一村一品”示范窗口,助力生态改善、人才回流和文化传承同步升级,让小柿子成为肥西乃至安徽的振兴名片——当采摘者的笑声在果园回荡,当村民的笑容因增收而灿烂,一个“产业为骨、精神为魂”的甜蜜未来正迎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