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本地

非遗知多少——无为剔墨纱灯 一盏穿越百年的流光灯影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无为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无为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也是辉煌灿烂,有庐剧、鱼灯、宫灯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无为的剔墨纱灯,其造型精美绝伦、文化内涵丰富,既是安徽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收藏的上佳优品。

无为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

无为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也是辉煌灿烂,有庐剧、鱼灯、宫灯等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其是无为的剔墨纱灯,其造型精美绝伦、文化内涵丰富,既是安徽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收藏的上佳优品。

无为剔墨纱灯这项工艺发明于清嘉庆年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清鼎盛时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代代相传。后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万业复苏。政府把民间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无为纱灯厂,其产品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建国十周年庆典中争得了很高的荣誉。

无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相传北宋书画家米芾知无为军时,每逢新春佳节,在灯笼壁面绘上山水、人物、花鸟等图画,营造吉祥如意的喜庆气氛,与民同乐。久而久之,老百姓把悬挂彩绘灯笼,当作喜迎吉祥来看待。到了清康熙年间,无为出了几位著名画家,他们经过悉心研究,创制了剔墨纱灯。

纱灯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

经多次革故鼎新,反复实验,最终摒弃了色纸和玻璃,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经过剔墨工艺和点眼手法,画面人物眼晴,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遂形成了无为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区别于其他宫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剔墨。当稿件被拷贝到绢纱上后,先用勾线笔蘸墨在绢纱框上勾出画图轮廓,把轮廓以外空出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再将预留作画的图画均匀涂上透明胶,晾干后,在胶面上勾线、着色、晕染。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飞禽、走兽、山水或神话故事便跃然于绢纱上。剔墨是为了让画面更为立体,有凌空之感。

1894年,光绪皇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诞时,曾下诏特派统领官员来无为县征选纱灯,此后,无为纱灯便又称“宫灯”。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寻访民间工匠组织纱灯生产。

自1953年起,无为纱灯便连年选送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享誉江南塞北。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的名优牌特产,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改革开放,无为纱灯枯木逢春。县文化部门积极抢救文化无形遗产,广罗流散在社会的画师工匠,深入挖掘“剔墨纱灯”工艺秘诀并恢复生产,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更加艳丽,重放光明。

近百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地区有广阔的市场,作为民间礼品送往十几个国家的外国友人。

2004年,《安徽日报》整版报导了纱灯,无为纱灯遂自成风貌,声名远播。值得一提的是,无为剔墨纱灯在2012年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荣获金奖。

且被国务院采购处选中一对送入中南海。2013年在无为县职教中心开设了“无为县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现“无为剔墨纱灯技艺”已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欢乐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