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淮南·寒露篇 | 露重寒生秋色染 月满中秋豆香浓

新浪安徽
关注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淮南子·天文训》
十月的风里,开始浮动着桂花的甜香,真正的秋天,就这样被轻轻捎来。此时,太阳行至黄经195°,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辛”位,寒露,这个秋日里第一个带着“寒”字的节气,便带着清冽的微凉,如约而至。

古人将自然的细微信号编织成时间的刻度——“一候五日,三候一气”。当“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这三重物候景象依次在天地间铺陈开来,一个完整的寒露节气,便在时序的更迭中悄然完成。
当空气中初透寒意,人的饮食智慧便追随着自然的节奏悄然流转。“寒露吃豆,入冬打虎”这句朴素的民谚,蕴含着“秋冬养阴”的中医智慧。此时,新豆饱满,营养丰足,正是滋补的佳品。而在安徽淮南,这种应时而食的智慧,早已升华,凝结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豆腐。

淮南,是豆腐的故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传说中,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炼丹求道,无意中将石膏点入豆汁,竟意外催生了这“洁白如玉、入口即化”的人间至味。八公山豆腐,能“托于手中而不散碎”,其独特的品质,源于一整套环环相扣的传统技艺:从精选大豆、山泉浸泡,到石磨慢研、柴火煮浆,再到石膏点卤、手工压榨……每一步都饱含着匠人对自然的敬意。这份穿越了两千年的匠心,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颗源自炼丹炉的“仙丹”,早已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现代之路。淮南市建设了500亩国家级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基地,与安徽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广高蛋白优质豆种,全市覆盖率达97.2%,从源头为豆腐品质奠基。

八公山豆腐食品产业园、潘集区豆制品产业园两大专业园区拔地而起,中央资金加持企业升级改造,更培育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品牌塑造上,“八公山豆腐”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豆腐宴菜品开发多达400余道,并借力央视与“超级皖”美食赛事,让豆香飘向全国。通过“文旅+”融合,豆腐文化街区与民俗工坊应运而生,让千年豆香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时序至寒露,佳节逢中秋。我们于赏秋中感知天地韵律,更在团圆中安顿世间深情。而豆腐,这凝结着东方智慧的洁白之物,便成了此刻最好的味觉注解。它从两千年前的淮南走来,化身宴席百味,最终以最朴素的姿态,成为团圆宴上象征平安的佳肴——原来,所有的文化传承与时节更迭,最终都融于一碗人间烟火,温暖而恒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