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创新之问”,滁州奋勇争先!

新浪安徽
关注创先争优 创新突破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述评
答好创新之问,凝聚创新之力,形成创新之举。
9月10日,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滁州召开。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部署,总结今年以来工作,安排下一步重点任务。
市委全会提出,“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创新突破,决胜‘十四五’、打好‘收官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滁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创先争优”、“创新突破”成为全市上下答好“创新之问”的共同行动,更指明了滁州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9月10日,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在滁州召开。记者计成军/摄
小岗精神
永不熄灭的奋进灯塔
谈及创新,滁州素有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基因。
40多年前,18名小岗村民按下红手印,惊起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大包干”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神州大地,为中国农村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孕育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
从“大包干”走向“大扬子”,从“大滁城”迈入“大江北”,在滁州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中,“小岗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砥砺前行,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不进则退、不强则弱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4.6亿元、增长5.3%,总量居全省第3位。滁州综合实力位列2025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75位、比上年提升5位;4个县(市)跻身全省县域综合实力30强;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平台总量均居全省第3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均居全省第3位,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1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连续3年实现进位。
回望来时路,我们靠改革创新赢得了历史主动,取得了辉煌业绩。阔步新征程,我们仍需大力弘扬“小岗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中闯新路、开新局,争当击楫中流的时代先锋,让“小岗精神”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创先争优
永无止境的奋进之路
创先争优,体现的是工作追求,彰显的是作风要求。当前,滁州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对滁州寄予厚望,社会各界对滁州充满期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实干创造实绩、以担当体现价值、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市委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一个目标,咬定年度目标不动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奋起直追,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状态,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紧扣一条主线,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弘扬小岗精神,敢于先行先试,以创新开路破局、以改革激发活力,努力以创新“领先一步”、带动发展“快人一路”;强化一个保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周周有新进展、月月有新提升,奋力在省内当先锋、在长三角争进位。
9月2日,滁州出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决战决胜120天”攻坚行动方案。自9月起至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围绕“8+3”产业掀起“双招双引”新热潮。攻坚行动开展以来,滁州各地各园区打响了擂台赛,一系列招引推介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之中。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抓硬道理就得有硬作风。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体推进学查改,扎实开展“1+5+1”专项行动,取得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作风大转变、发展增动力的综合效果。据统计,群众对我市长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信心度全省第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效满意率全省第三,为基层减负政策实施成效满意率全省第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市委全会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坚持严的基调,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开创滁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以更高站位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牢固树立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思想观念,引导党员干部加强理论武装,自觉养成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好习惯。
——要以更严标准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分层分类、同级同类专项警示教育,建立健全经常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定期梳理作风建设共性问题,及时修订制度规定、健全政策措施、固化有效做法,以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要以更实举措优化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每年定期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或带案下访,常态化开展改进作风、访企入村活动,完善常态化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机制,让优良作风成为常态、化为自觉。
创新突破
永不止步的奋进号角
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省委主要领导系统提出了7个方面47个“创新之问”。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要持续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以创新思维破解“创新之问”。
答好“创新之问”,对滁州而言,是勇立潮头的舍我其谁,是改革创新的整装待发,是敢为人先的续写篇章。
如何答好“创新之问”?市委全会响亮回应:“大力弘扬小岗精神,以创新开路破局、以改革激发活力。”
滁州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1—7月,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3家、新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30家,分别居全省第2、第3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14家,总数居全省第2位;战新企业总数居全省第3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居全省第2位;智能家电(居)产业获评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定远盐化工、琅琊健康及休闲食品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市委全会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展七大专项行动,亮出了坚定走好创新之路、全力展现创新之为、持续弘扬创新之风的“真招实招”。
——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引育高能级研发平台,积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集聚、未来产业布局,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以“双招双引”为抓手,拓展“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空间,实施消费矩阵创新工程,推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市场准入壁垒整治、稳外资稳外贸、优势产业“抱团出海”、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等行动,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与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双圈互动”,协同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加速皖北地区振兴,打造链接长三角和中西部的市场枢纽,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以参与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着力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聚焦聚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新一轮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构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民生实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保等民生保障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力惠民生保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旗帜鲜明为创新者撑腰,让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同志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干出成绩而且不出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市委亮明了坚定态度和鲜明导向。
市委全会号召,“全市上下要坚持干字当头,切实扛牢‘挑大梁’的责任、提振‘往前赶’的状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每一天、使劲往前赶,创先争优、创新突破,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奋力谱写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新篇章”。
记者:施璇
编辑:邓忠航
来源:美好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