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淮南·白露篇|露珠凝诗心,文脉润古城

新浪安徽
关注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以北斗斗柄所指的方位标注时节流转,当北斗星斗柄指向“庚”位(西方偏南)时,白露节气便如期而至。候鸟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北方的鸿雁开始南飞,燕子纷纷启程南归。群鸟忙着储藏食粮,准备过冬。此时,民间素有食“白”之俗,人们以白色食材润肺防燥、顺应天时。这样的时令里,藏着白露独有的诗意景观:入夜后,月光与地面的白露相映,连空气里都带着清冽的诗意。

这般诗意的景致,自然催生了无数动人的诗篇。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面对白露,总有无尽的情思要倾诉。《诗经》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白露为霜的朦胧,写尽了追寻心上人却 “道阻且长” 的怅惘;李白则以 “白露垂珠滴秋月” 的壮阔,将白露与秋月相融,写出了秋夜的清朗与豪迈。

而在诸多白露诗词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白露染上了思乡的愁绪,道尽了游子对故土的深切眷恋。这份因白露而起的乡愁,在千年后,被淮南寿县诗人马从春写进《白露帖》里,“所有关于季节的相思,从今夜里开始,都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挂在故乡的草尖上。”

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学之乡。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寿州文学曾掀起滔天巨浪。李白、苏轼、王安石等历代前贤都为这片土地留下名篇佳作。

文学的传承从不止于过往,更在于未来生长。如今,寿县以创新姿态,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文学中“活”起来、“热”起来。2025年,寿县与鲁迅文学院达成合作,成为全国首个县级教学实验点,邀请更多名师名家走进寿县,为更多基层作家送去及时、充分的文学指导,引导他们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除此之外,寿县还先后与《小说选刊》《清明》等知名文学期刊开展深入合作,探索建立名家工作室、签约作家等机制。目前,全县已有7名本土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名作家曾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

当秋日的白露再次凝结于寿县的草木之上,它映照的不只是千年月色,更是这片土地对文学最执着的坚守与最热烈的生长。这里的故事,既沉淀着过往的霜华,更滋润着未来的新芽,让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创作向着更广阔的世界,明亮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