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探秘包公镇百年洋蛇灯 触摸非遗传承温度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当“每18年舞动一次”的传说照进现实,当百米竹篾长龙在烛光中苏醒,东南大学“青诠文脉行”社会实践小队踏上了前往合肥市包公镇大邵村的旅程。在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邵洋蛇灯的传奇故事与活态传承,正等待着被细细品读。

一盏灯的前世:从救命传说到文化符号

在大邵村的老人们口中,洋蛇灯的起源始终带着几分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元末明初的战乱中,一对邵姓婆媳藏身山洞避难,身怀六甲的媳妇险些遭元兵侵害。危急时刻,一条数丈长的白蟒口吐蛇珠逼退敌兵,婆媳得以脱险。数月后,媳妇诞下一子取名“思明”,既含对元朝暴政的痛恨,也藏着对安宁的期盼。18年后,长大成人的邵思明为感念白蟒救命之恩,扎制蛇灯与村民共舞,这一习俗便在大邵村流传至今。

六百余年间,这份感恩与祈愿凝结成独特的文化密码:蛇灯每18年舞动一次,每次增加一节1.6米的灯身,如今已长达128米,如一条沉睡的长龙,静静等待着苏醒的时刻。

一盏灯的今生:匠心独运的千年技艺

“你看这竹篾的弧度,这烛台的转轴,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功夫。”非遗传承人邵二勇先生手持竹篾,向实践小队展示着洋蛇灯的精妙工艺。蛇灯以竹篾为骨,经选材、绑扎、凿勾、翘压等多道工序串联成鳞状灯身,外蒙白布,脊涂红绿彩漆,蛇头与蛇身分体制作,蛇舌更能灵活伸缩。最令人称奇的是蛇腹内的烛台——圆形转轴上下垂直可转,无论蛇身侧旋翻滚,烛心始终朝上,烛光透过鳞纹映照,让整条蛇灯在夜色中亮如白昼,活灵活现。

这份全凭经验传承的技艺,没有固定图谱,全靠师徒口传心授。从竹篾的挑选到灯身的扎制,每一个细节都藏着老艺人的匠心,也承载着大邵村人的文化记忆。

一场盛宴的狂欢:百人共舞的文化仪式

“玩灯前要沐浴更衣,到潜龙宫敬香,鸣炮三声请出蛇身蛇头,这是老规矩。”邵二勇先生介绍道。洋蛇灯的舞动从来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一场庄重的文化仪式。每次出灯需动用百人之力,大邵村年轻力壮的男子全员参与,四对书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牌灯引路,蛇珠在前引导,百米长蛇随之舞动。

“长蛇出海”时,蛇头蛇尾或分或合,如蛟龙破浪;“盘宝塔”时,蛇身层层垒叠至九米多高,蛇头昂立塔顶吐信,气势磅礴;“摇大车”时,舞者持棍原地挥舞,蛇身倒影映在水边,恍若真蛇游弋……鞭炮声、锣鼓声中,烛光闪烁的蛇身时而昂首腾空,时而低伏游走,将“洋蛇出洞”“金蛇狂舞”的奇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者仿佛置身九天之上、深海之中。

一份传承的希望:青春力量注入千年非遗

谈及传承,邵二勇先生的眼中满是欣慰。“我们村有70名大学生,去年和12名年轻人聊过,他们都愿意为家乡非遗出力。”这份底气并非空穴来风,洋蛇灯早已凭借独特魅力走出乡村:被央视《新闻联播》《中国文化报》誉为“中华一绝”,亮相《乡村大世界》《回家过年》等节目,2025年更登上《非遗中国年》的舞台。

当实践小队的成员们看着邵家后辈们认真学习扎灯技艺的模样,看着年轻人讨论如何用新媒体传播蛇灯文化的热烈场景,便懂得这盏百年蛇灯的生命力所在——它不仅是竹篾与烛光的结合,更是一代代大邵村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自信。

离开大邵村时,暮色渐浓,仿佛能想象到18年一度的夜晚,百米蛇灯在烛光中蜿蜒起舞的盛景。那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接力,让感恩的初心、匠心的坚守与青春的力量,在代代相传中永远闪耀。(许文婕)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