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淮南·立秋篇 从“一叶知秋”开始了解一座城

新浪安徽
关注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
凉风至,音比夹钟。
——《淮南子·天文训》

立秋的风,悄悄换上了清凉的“新装”。 空气里多了几分爽利,枝头敏感的梧桐叶,仿佛最先收到了季节的“密信”,轻轻一转身,便成了秋天最灵动的信使。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观此落叶,在《淮南子·说山训》中写下:“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这便是“一叶知秋”的由来。它不仅是自然的预告,更藏着见微知著的生活智慧。
当我们在立秋时节品味“一叶知秋”的隽永时,也是在叩响这座千年文化宝库的大门。“塞翁失马”“百川归海”“临渊羡鱼”……它们讲述着得失的辩证、大势的必然、行动的珍贵,是穿越时空的处世箴言。如今,这些成语典故不再沉睡于典籍,它们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百姓的口中,广为流传,熠熠生辉。

而这份智慧的源头,正指向淮南——那座深藏在成语典故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据统计,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成语主词条合计400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60多条,累计逾千条以上。

近年来,淮南市深入发掘成语典故厚重内涵,将寿州古城、八公山和《淮南子》有机整合,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和亮丽的文化名片。2018年,淮南市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历史因成语典故而鲜活,文化因成语典故而鲜明。

立秋,是收获的前奏,亦是沉淀的开始。淮南,这座用成语写就历史的城市,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智慧树”。从“一叶知秋”开始认识它,你会发现,那些书本上的成语典故,原来如此鲜活、亲切,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眼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秋风送爽时,不妨多留意那片飘落的叶子,它或许正轻轻告诉你:看,这就是淮南送给世界的智慧,从一片叶子里,读懂秋天,也读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