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六安市厚植文旅人才沃土 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六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厚植文旅人才沃土,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市和高品质旅游强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今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6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21.6%。

多元引才,打造文旅人才集聚新高地。搭建多元平台,创新文旅人才引进方式,加大文旅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柔性”引才。组建由北京联合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睿途文旅集团、成都幸福公社等1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六安文旅专家智库,先后举办理论授课、专家咨询、送智进企等活动30余场。引进安徽财经大学、皖西学院等专家教授在市直文旅部门挂职,通过学术交流、项目牵引等形式培育文旅人才。创新“专项”选才。以提升基层一线文旅人才素质能力、挖掘乡村文化品质和内涵为目标,遴选80名优秀文旅工作者以文旅“特派员”身份下沉基层一线,开展‌政策宣传、指导群众性文化活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获评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8人、省级乡村文化带头人133人,示范引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吸引“鸿雁”聚才。组建“双招双引”文旅工作专班,坚持“走出去”请、“引进来”用,吸引“鸿雁”人才回乡投身文旅产业发展。远在广东成功创业多年的艾启凤,在“鸿雁回归”工程的吸引下,回乡创办林水寨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等。金寨县余野萍放弃在外发展机会,回乡打造“长关古道、金商之路”越野挑战线路和户外“水漂”体验等文旅项目,成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和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引擎,获评“六安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多重赋能,探索文旅人才培育新模式。根据新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培育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文旅人才。专业型人才。组织文艺院团、艺术达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创作采风活动,12项创作成果入选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群星奖大赛和优秀剧目巡演项目。以全国文物普查、国家公共文化场馆评估定级等为契机,开展6次文旅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目前,全市取得文旅系列职称89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36人。技能型人才。举办导游、讲解员、星级宾馆服务人员培训式竞赛,开展索道、滑索、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操作技能培训20余次,锻造一批思想好、技术好、服务好的技能型人才队伍。采取“基地+传承人+工匠”的培养模式,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21人,32名民间“艺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复合型人才。举办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培育600名文旅高质量发展人才。鼓励文旅人才组织、参加文旅专题推介会、文旅惠民消费季、大型文旅节庆等活动,让文旅人才在实战中练真功、强内功、建新功。创新开展“青年干部上讲台”活动,提高文旅干部系统化感知、精细化研究、前瞻性思想、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多方联动,开创文旅产业融合新局面。搭建人才交流载体,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推进文旅人才加速入圈。校企合作拔高实力。强化校企合作,市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在文旅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合作。皖西学院依托金安区杨公村“三馆一中心”建立国际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山南·梦享村合作建立产学协作基地,开展育才活动实践30余场。部门联动集聚合力。培育“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多面手、文旅通,协同农业、交通、水利、气象等部门建立健全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文旅强市建设 深化农旅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个指导性文件,对接会商近30次,碰撞出发展的火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才互补效应。“融长入圈”激发活力。抢抓“融长入圈”机遇,签订《大别山区域文旅合作联盟框架协议》《上海市、松江区文旅局与六安文旅合作框架协议》等,先后举办红漫大别山--上海 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启动仪式、大别山民歌邀请赛、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讲述大赛等活动20余场,《红船》《铁面无私》《大别山之恋》等长三角优秀舞台剧目在各地交流巡演,进一步开拓了文旅从业人员的眼界和思路,提升了综合能力素质。

多措并举,创优文旅人才发展新环境。增强文旅人才培养意识和保障能力,持续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激励奖励。出台《六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六安市加快“大别·乡宿”发展激励机制》等,加大非遗传承人、民宿管家等人才激励。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9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7人、优秀民宿管家64人。强化人才服务。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经常性走访、座谈交流等活动,听取专家人才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用心用情为人才“松绑”“加油”。主动对接106家规上文旅企业,指导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协同赴合肥、武汉、上海等城市高校招聘急需紧缺人才75人。分级分类认定高层次文旅人才,对符合享受安家补贴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补贴。营造爱才氛围。完善职称评审办法,突出创新、价值、贡献导向,破除“四唯”现象,支持文旅企业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畅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皖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六安安演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60人取得文旅相关职称资格。积极宣传文旅人才先进典型事迹,6名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事迹被央视新闻频道等主流媒体报道,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