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合肥 不当“黑马”!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论及近年来“风头强劲”的城市,合肥一定位列其中。

从“全国最大的县城”到拥有内湖的“新一线城市”;从高铁绕道而行到形成超米字型铁路网;从人口外流到成为万亿城市中净增量第一……这些成就从宏观叙事上为合肥发展历史添下重重一笔。

合肥频频“出圈”,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近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凤凰网大湾区频道、凤凰网旅游、凤凰网财经等凤凰系全媒体平台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媒体团,就来到了合肥,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合肥发展轨迹。

据了解,本次活动还链接大湾区。借助网络宣传的力量,推进合肥与大湾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交流合作,奏响最美“合”声。

风从江淮来,吹到海上去。近年来,合肥“黑马”姿态尽显,但这座冉冉升起的城市,目标不仅于此。

产城合肥 新意无限

合肥产业突飞猛进的着力点在哪?

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解答。但有一点是形成共识的:合肥对每一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机遇,敏感度很高、抓得也很稳。

如果将合肥与空天信息产业联系起来,许多人可能有所怀疑:合肥地铁还没建成几条,就要“起飞”了?

其实,合肥不仅“飞了起来”,并且飞得很稳、目标远大。

作为一项前景光明、链条效应极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天信息产业吸引了众多实力雄厚城市的目光如深圳、成都、杭州等,当然合肥也早早布局。

例如低空经济。

4月13日,全空间无人体系系统成果展在合肥骆岗公园举行。由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研发的多款飞行器、无人机以及无人系统前沿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些展柜上的产品与日常生活有何关系?

在手机扫码下单,没过多久一架无人机飞来,外卖就“从天而降”送到顾客手中。这不是科幻电影,是在合肥真实发生的场景。

据了解,合肥已吸引诸如零重力、亿航智能、北斗伏羲等一批低空经济行业“头部”企业入驻,正探索推出更多应用场景。未来,无人机送外卖、乘直升机饱览城市风光、打“飞的”去上班,将逐步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2023年12月,合肥出台《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份计划聚焦“空间保障、产业集聚、场景示范、设施建设”四大领域,计划在2024年基本建成骆岗低空融合飞行试验片区,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

此外,合肥还想“飞得更高”。

今年3月20日,由位于合肥的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

值得注意的是,深空探测实验室是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的实验室,2023年在合肥高新区挂牌成立。

一个月之后的4月21日,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在合肥高新区正式开园。

空天微波载荷生产研发、AIRSAT星座全球数据运营、空天信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事关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纷纷落地,也标志着合肥基本构建卫星载荷、平台研发、星座运营、信息服务等空天信息完整产业链。

合肥还有大布局。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末,将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

最终,合肥的“空天系”产业生态目标是千亿元级。

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联系如此紧密的今天,合肥能抓住这些机遇的底气,其实源自整座城市浓厚的创新氛围。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科大硅谷、未来大科学城,包括中国科大在内的60所高校,8家中央驻肥科研机构……

雄厚的科创软硬件实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研究支撑。这也是在风口来临时,合肥总能抢抓先机、紧跟潮流的关键。

文化合肥 有滋有味

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其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被越来越重视。

说到底,一个城市能吸引人来、聚拢人心的根源在于深厚且鲜明的文化积淀。

在合肥肥东、巢湖之滨,一处古民居建筑群吸引众人目光。这里就是被誉为“江淮第一侨乡”的六家畈。

据了解,六家畈是晚清时期淮军的发源地之一,从此地走出去的侨胞有 4000 多名;这里的古民居群是江淮地区最大的明清时期古院落建筑群,现尚存三大片。

淮军文化,正是合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几何时,在被问及“合肥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么”时,合肥人总有些犹豫。实际上虽然合肥建市史不长,但历史文化很悠久。

以合肥为中心的环巢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3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合肥有2100多年的县治、1400多年的府治历史。

巢湖文化、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等在这里滥觞并熠熠生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等人物从这里走出并影响历史。

特别是近年来合肥持续擦亮巢湖——“这张合肥最好的名片”,以生态为底色,不断挖掘巢湖文化内涵,打造文旅新形式。

“姥峰青似髻,砥柱立中流”。作为800里巢湖最大的岛屿也是唯一的“湖上绿洲”,巢湖中庙姥山岛近来“频频出圈”。

姥山岛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如碧螺出水,有“小蓬莱”之称。这里不仅景致秀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山巅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历史悠久;山腰圣妃庙始建于晋朝,唐代诗人罗隐、宋代词人姜夔均有诗词吟咏此庙。

今年五一假期,姥山岛景区共接待游客15.62万人次。游客赏湖景、尝美食、登湖岛、听湖音、吹湖风,体验景区举办的“初夏‘庙’趣 ‘巢’你而来”系列主题活动。

“科里科气”的合肥声名远扬,“文里文气”的合肥正在路上。

近年来,合肥更加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对历史古迹、古街古巷、街区建筑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创新利用,逍遥津、城隍庙、长江中路等经过综合改造,既焕发了光彩、又保留了乡愁。

例如作为“合肥之根、庐州文脉”的庐阳区,通过实施“走读老城”项目,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将散落的文化记忆串珠成链,打造新场景、丰富新形式,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成效显著。

罍街、黉街、贡街、撮街、半边街……每逢节假日,这些特色街区总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据了解,合肥“文化+街区”的思路,肇始于对罍街的打造。“炸罍子”是独具合肥特色的传统习俗,如何将市民的文化记忆落地、构建具体形象,正是开发建设“罍街”的初衷。

参考罍街模式,黉街突出科教人文特色、贡街糅合民俗市井元素、撮街以神童文化为主题……一大批文化内涵较深、特色鲜明的街区在合肥出现。

合肥还充分挖掘年轻向上、创意创新优势,在大型展演、科普研学、夜间经济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注重将科技元素融入文化产业中,诸多“黑科技”走进书店、公园、美术馆等文化场所,文旅新场景、新体验不断解锁。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合肥共接待游客951.1万人次,旅游花费48.7亿元。相关数据显示,合肥成为全国增幅第八的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社交平台,合肥的搜索热度也挤进全国前十。

如今,再来回答“合肥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么”这一问题时,可以很肯定地说:合肥很有文化,而且有滋有味。

幸福合肥 暖意满满

“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始终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答好的问题。

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城市进步,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2023年合肥全年民生支出121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新增城镇就业参保47万人,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10所,新增学位托位10.3万个。

此外,合肥还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青年友好型城市;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一组组数据、一份份荣誉体现的是合肥保障民生的“大手笔”。而生活工作在合肥幸不幸福,最终还要从市民口中得出。

近年来,合肥大力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着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努力让市民们“推窗见绿、开门见景”。据相关统计,合肥全市建成的“口袋公园”已超150处,并且还在进一步提升,实现景观性、功能性的有机融合,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公共活动空间。

“口袋”虽小,装满幸福。从小事着手、用实干践行,合肥对“幸福”这件事很细致、很认真。

此外,作为人口净流入城市,如何让“新合肥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家乡般的亲切,合肥也做足了功课。

合肥爱才,诚意满满。

2023年5月起,合肥启动“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对接”,每半月举办1次现场对接会,诚邀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肥留肥就业创业。

为让各类人才感受“合肥温度”,合肥推出单程车票免费、公交旅游免费、租赁住房免费“三免”政策;现场还开设“政策咨询区”“政府帮您找工作”等功能区,足见城市“保姆式”护航的诚意。

去年11月,一位粉衣女孩一路奔跑,把误入车流的轮椅老人安全带离高架的视频在网络刷屏。

事后,媒体采访到这位来自湖北宜昌的“00后”女孩李扬。对当时伸出援手、紧急施救的行为,她定义为一次“举手之劳”和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反而来自这座城市以及同事、网友的点赞,让她对合肥的喜爱度更深一层。

李扬2018年考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在合肥读书的4年,她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暖。在和家人聊起合肥时,她屡次提到:在合肥生活感觉很幸福,喜欢这座城市。

GDP破万亿、人口近千万,产业兴旺、城市焕新,人才济济、活力向上。

为人称道的“合肥模式”不仅体现在其产投眼光,更在于合肥清晰的战略定位、长远的蓝图规划。

首先是创新。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唯有创新才能底气十足、抢占先机。作为创新高地的合肥,有基础、有实力,更脚踏实地。

其次是产业。“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是合肥从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一跃成为最炙手可热城市的关键。产投的“合肥模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政府以投资的形式吸引大型项目落地,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实现地方产业升级转型。

再次是人。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智力支撑、消费支撑等。“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最大的依靠,始终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最大的追求”,这是2024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

4月26日,合肥市重点工作一季度评议会召开;5月7日起,当地官媒连发“拉高标杆 奋勇争先”系列谈。

其中一篇提到:合肥仍处于将强未强、将大未大的关键期,远没有到可以歇歇脚的时候,各方面工作紧一紧就会拼上去,松一松就会掉下来。

从“小县城”到“大城市”,从“小透明”到“引领者”,合肥成绩有目共睹。

“将强未强、将大未大”,不停步不歇脚,是合肥对自身发展位置的清晰认知。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合肥“黑马”姿态尽显,但“黑马”肯定不是这座蓬勃向上城市仅有的志向: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续写精彩传奇,才是合肥的恒久追求。

来源:凤凰网安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