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安徽 资讯

巢湖 巢湖!

新浪安徽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合肥,将把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开启“一城一湖”共荣共生的新征程!

原标题:巢湖!巢湖!

建设环巢湖生态公厕、休憩桌椅、公共停车场,在确保符合环保和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在巢湖近岸科学划定市民游泳区域……8月23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再次实地督查巢湖综合治理及蓝藻防控——“深入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加快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合肥,将把巢湖打造成最好名片,开启“一城一湖”共荣共生的新征程!

大地无言,山川河流始,九江郡、淮南郡,再到庐江郡。合肥,与水结缘“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南淝河南下汇巢是合肥与巢湖最初的纽带,而今城市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巢湖,近在咫尺,合肥,拥湖而生,一座城,一片湖如何相映共生。

亲水

人们常用“眼泪”来比喻湖泊,在中国大地上这样的“眼泪”多达24880个。巢湖这滴“眼泪”的起源,有个千年传说,“陷巢州,长庐州”,大意是巢湖底部旧为城池,后城下陷为湖,而庐州(今合肥)则为之上升。传说不可信,但巢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南截长江,北控合肥,左与大别山形犄角之势,右胁古都南京。恃巢湖之险,合肥也有了“淮右襟喉”名称。今天讨论巢湖,多数人的印象局限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一度因面积小颇受争议,但巢湖最初也不是“小个子”,巢湖湖盆形成于距今1.2万年前的地层断陷,湖区面积曾逾2000平方公里。经漫长历史演变,至今,巢湖湖面逐渐萎缩至近800平方公里。

湖泊的变化因素众多,人的活动不可避免,有“益”亦有“碍”,益于这片水域,生活,更丰富了。首当其冲是食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以“日出斗金”著称,银鱼、秀丽白虾、湖蟹,被誉为“巢湖三鲜”。

湖鲚主宰着巢湖渔业的产量,红鲌、“四大家鱼”、鲤、鲫……到20世纪90年代止,已知巢湖共有鱼类94种。其次是美景,无论天气如何,随手拍都是大片儿。大面积圩区的水田和沼泽地,使之成为“鸟类乐园”。

围湖而居,就得面临巢湖的“水多”与“水少”的问题;靠湖谋生,就得考虑巢湖的灌溉、航运等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巢湖流域,上游修建了董铺、大房郢、龙河口等水库;中下游构筑了环湖和南淝河、派河、裕溪河等防洪堤;下游开挖牛屯河分洪道,兴建巢湖闸、裕溪闸、凤凰颈闸站等大型节制枢纽,建成淠史杭灌溉区、驷马山灌区等灌溉供水体系。巢湖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体系基本形成。在成功抵御洪水侵袭,实现灌溉、航运等效益的同时,巢湖也渐成受人工控制的半封闭湖泊。

近20年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受特殊地质条件水体交换能力下降等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污染负荷增加,水脏、水华问题又逐步凸显,上世纪的最后一个五年,巢湖列为全国“三河三湖”治理重点。当时,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但受资金、认识所限,流域面源治理、河口湿地净化,蓝藻水华防控等措施较为薄弱。

合力

合肥,从拥有湖区面积的1/3,拓展到包含全湖占流域国土面积的比重从27%增至65%。合肥也成为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合肥深知“具有生命的巢湖才能生生不息”,于是, 沉下心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久久为功,用“包公铁腕”精神全力治污,“一盘棋”领导“一体化”治湖,构建“1+N”规划体系。

成立高规格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省巢湖管理局。创新理论体系、体制机制,工作方法和关键技术,科学编制、修订《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及20多项子规划。顶层设计清晰、中观层面完整、实施层面有效!

工程治湖:截污、治河、调蓄、修复、减面、应急,形成点、线、内、面污染防治体系,10年累计投入340亿元;科技治湖:打造“数字巢湖”,加强科研合作,运用新型技术;改革治湖:设立湖(河)长5502名、林长4584名;设立环巢湖项目资金池,累计归集资金396亿元;完善“河长制”评议制度,发动社会积极参与;铁腕治湖:法律护航,严惩违法;环保督察,条条对症整改。

到“十三五”末,连续实施六期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巢湖,从“九龙治水”向“合力治水”转变,从“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修复”转变。在巢湖流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的生态压力下。2020年巢湖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全市15个国考水质断面全面达标,水清岸绿景美的巢湖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共生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20年的那场洪水,让人再次清醒地感受到“自然的巨力”,此时回眸依然心惊胆战。

相比记忆中的1991年 2016年,2020年的汛情更猛,巢湖水位达实测历史最高水平,面对“关门淹”和“悬湖之危”,这座城市,以决战之心,上拦、下泄、边分、固堤,历经半月有余的艰苦卓绝,“巢湖保卫战”拨云见日,迎来曙光。

中国,河流大多东西走向,地理特殊,使得水患与人纠缠了千年。治国必先治水成历代共识。然而新时代的“治水”,治“水患”,却不能丢“碧水”,拥“碧水”,亦不能丢“利民”,在与湖相处的过程中,合肥,也不断在领悟。

巢湖,巢湖,如何认识这张最好的名片,她,不仅是合肥的,也是安徽的,还是全国的宝贝。这里,以全省9.7%的国土面积养育17.3%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30%的经济总量。 有通江达海的航运便利,是合肥发展的重要支撑。她是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三面青山一面湖”环湖山峦叠翠。八百里碧波荡漾。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和县猿人、银山智人、凌家滩文化、肥西三官庙遗址群星闪耀;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这里文人墨客赞美的作品,数不胜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故事,如星星闪烁。合肥之于巢湖,如杭州之于西湖、无锡之于太湖,城湖相依相生、相得益彰。于合肥而言,巢湖是“自然的恩赐”,她是抚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湖”。

巢湖也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水系,作为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巢湖的生态修复,对于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巢湖还是江水入淮的“流经地”,这个比肩三峡、京杭大运河的“世纪梦想”将润泽皖豫、辐射中原,造福淮河、惠及长江。

共享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是对合肥城市与巢湖关系的最新定位。巢湖治理仍有很大空间,巢湖,巢湖,如何打造合肥这张最好的名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

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对照这盏“明灯”,反思今日巢湖,水质在好转,但还不稳定,蓝藻被遏制,但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在恢复,植物数量,增至275种,鸟类回归,已达300多种。然而流域人口还在增长,合肥实有人口已突破1000万人,全流域防洪,大治理、大调控的大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需加快,巢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湿地还在建设,溯源分析、标本兼治,还有不少需要探索进行,董大水库、巢湖、长江三者之间纳吐不顺、排水不畅,“安澜巢湖”任重道远。

打造巢湖最美名片合肥正在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综合治理。强化治西北、护西南,防治东北、通联东南,修复环湖“五方治巢”,实施“碧水、安澜、富民“三大牵引工程。

“碧水”工程

继续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

“安澜”工程

加快“三河四站”对江外排骨干工程,逐步解决“关门淹”。建设巢湖流域生态湿地蓄洪区,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清单,在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规划新建5处蓄洪区。

“富民”工程

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统筹推进文旅发展;巩固渔民上岸成果。

“山水”工程

探索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巢湖模式和城湖相依共生的合肥方案;实现从水域为主向水陆统筹转变、从水质达标向有鱼有草转变、从注重巢湖治理向保护长江转变。

江淮水网

引江济淮即将建成,对江排洪泵站加快推进,泄洪与引江、防洪与蓄水等纠结困境将极大缓解。一个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未来可期。

搭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

环湖十大湿地、骆岗中央生态公园、江淮运河生态廊道……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机场;以“芯屏汽合”“集终声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品质打造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的意见即将印发实施,奋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打造“合肥样板”聚焦聚力打造“最好名片”。建十大湿地、百里绿廊,千倾果园,万倾生物栖息地,打造生态名片,人文名片,创新名片、发展名片、民生名片。

一江安澜图,一山翠绿画,一湖碧水梦,一渠清流水,一城创新路,这般诗情画意

于城市而言,是前进方向,也是根本遵循。浩大工程的背后,有着城湖共生、利民富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终极愿景。惟此巢湖,是我们彼此守望的家园;惟此巢湖,值得我们如此付出;惟此巢湖,留住了历史过往;惟此巢湖,映衬出壮丽的伟业。

若干年后,你问,合肥最荣耀之处是什么,这一片映城湖光,和城湖共生的美好景象,将是答案。

来源:合肥晚报

(责任编辑 曹娜娜 )